寻找抵抗冠脉支架不良反应的“秘钥”
2013-09-30 李华虹 方若冰 医学论坛网
近日,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科研团队的关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相互作用与调控的影响”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未来项目如果取得进展,或可寻找到抵抗冠脉支架所致不良反应的“秘钥”,为解决临床支架置入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副作用及新型支架系统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据了解,这是哈医大二院临床科室首次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是临床医疗实践与医学基础研究的
近日,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科研团队的关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相互作用与调控的影响”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未来项目如果取得进展,或可寻找到抵抗冠脉支架所致不良反应的“秘钥”,为解决临床支架置入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副作用及新型支架系统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据了解,这是哈医大二院临床科室首次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是临床医疗实践与医学基础研究的有益探索,对医院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和临床科学研究将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项目负责人、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主任于波带领的心内科科研团队首次提出支架内膜愈合与血管壁NF-κB炎症信号通路存在相互作用机制的假说,通过完善系统的动物模型体系为实验基础,结合大量高敏感度血管内影像学检查手段、病理学检测技术及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研究不同阶段NF-κB、相关炎症代谢产物在血管壁内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变化,评价其与支架内膜愈合的关系,寻找与血管壁NF-κB变化曲线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并判定干预此信号通路的关键时间靶点及细胞靶点。同时通过干预NF-κB通路,调节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探讨NF-κB通路对支架内膜愈合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一旦取得进展,将寻找到新的支架植入后副作用信号,为解决血管支架不良反应的发生、研发新型血管支架提供重要研究依据。
据了解,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是国内较早开始心脏病介入诊疗的单位,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同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样本,开展了数十项相关研究项目。2010年,心内科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支架内脂质斑块的发生发展可能是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机制之一,研究结果发表于Heart杂志;2012年,首次报道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新生内膜覆盖程度和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相关性,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杂志》,影响因子高达14.9.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该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哈医大二院科研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设有省部共建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肌缺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为此重点实验室主体。实验室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实验室内设有生化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离子通道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移植免疫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公共实验室7个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拥有包括共聚焦显微镜,快速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级正置显微镜,倒置荧光生物显微镜,冷冻切片机,六通道实时荧光定量梯度PCR仪等仪器设备。介入导管室拥有平板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FD-OCT,M3-OCT,VH-IVUS等先进的冠状动脉内检测设备,配备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影像学分析、实验操作及相关技术支持。课题组成员均为接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临床医师或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对心血管相关基础研究及动物模型有着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据项目负责人、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主任于波介绍,冠脉支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领域,支架技术和支架经过几代改良已经十分成熟,但仍有5%—10%的不良反应率,如内皮覆盖不良、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寻找对血管炎症敏感的“核心密码”就成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从而提高支架性能,改善支架植入后患者的临床预后。多年来,心内科为基础研究做了大量的临床样本积累,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既是对多年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后续研究的巨大支持,为临床医疗实践与基础医学研究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医院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和临床科学研究将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不良反应#
95
#冠脉支架#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