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伽马频段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听觉幻觉的临床效果
2025-02-01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接受40Hz-tACS联合药物治疗的难治性听觉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第4周及随访期听觉幻觉症状显著减轻,同时右额叶至顶叶及枕叶的伽马波段功能连接增强,右额叶平均可控性提升且模态可控性降低。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其中听觉幻觉作为核心阳性症状,约30%的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发展为难治性症状。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伽马振荡(40 Hz神经活动)缺陷,导致前额叶与颞顶叶功能连接异常,进而影响感觉与认知信息的整合。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因其调节神经振荡和增强脑区同步化的潜力受到关注。然而,针对难治性听觉幻觉的tACS治疗效果及机制尚未明确,亟需临床验证。
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纳入32名难治性听觉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40Hz-tACS组(n=16)和假刺激组(n=16)。所有患者接受为期4周(每周5次,共20次)的干预,每次20分钟,刺激强度为1 mA,电极置于左侧前额叶(AF3)和左侧颞顶交界区(CP5),参考电极位于Cz。假刺激组仅模拟初始3秒的电流渐变过程以保持盲法。临床评估包括幻觉症状量表(PSYRAT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同时采集64通道静息态及任务态脑电图(EEG),分析伽马波段(30–50 Hz)功能连接及脑网络可控性。随访期为干预结束后2周,评估时间点为基线、第2周、第4周和随访期(第6周)。
图1: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实验设计及电极配置
结果显示,两组在基线人口学特征、症状评分及药物剂量上无显著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听觉幻觉症状评分具有显著影响(F(3,90)=26.964, 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40Hz-tACS组在第4周症状减轻率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36),且在随访期仍保持优势(p=0.047)。
EEG功能连接分析显示,40Hz-tACS组在第4周右额叶至顶叶(F(1,30)=7.24, p=0.012)及右额叶至枕叶(F(1,30)=7.98, p=0.008)的相位锁定值(PLV)显著增强,表明伽马频段长程同步性改善。脑网络可控性分析发现,40Hz-tACS组右额叶平均可控性升高(F(1,30)=6.26, p=0.018),模态可控性降低(F(1,30)=6.50, p=0.016),提示右额叶在驱动脑状态转换中作用增强,但复杂状态调控能力减弱。此外,平均可控性与模态可控性呈显著负相关(r=−0.82, p<0.01),反映两者表征不同的网络动力学特性。
图2:听觉幻觉的明显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40Hz-tACS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难治性听觉幻觉,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右半球伽马振荡同步性及优化脑网络可控性相关。尽管样本量较小且未评估刺激即时效应,但多时间点评估为tACS的神经调控机制提供了证据。未来需延长干预周期并探索个体化刺激靶点,以进一步提升疗效。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凸显tACS在调节脑网络动力学中的潜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分裂症# #功能连接# #大脑网络# #经颅交流电刺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