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伽马频段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听觉幻觉的临床效果

2025-02-01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接受40Hz-tACS联合药物治疗的难治性听觉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第4周及随访期听觉幻觉症状显著减轻,同时右额叶至顶叶及枕叶的伽马波段功能连接增强,右额叶平均可控性提升且模态可控性降低。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其中听觉幻觉作为核心阳性症状,约30%的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发展为难治性症状。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伽马振荡(40 Hz神经活动)缺陷,导致前额叶与颞顶叶功能连接异常,进而影响感觉与认知信息的整合。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因其调节神经振荡和增强脑区同步化的潜力受到关注。然而,针对难治性听觉幻觉的tACS治疗效果及机制尚未明确,亟需临床验证。

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纳入32名难治性听觉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40Hz-tACS组(n=16)和假刺激组(n=16)。所有患者接受为期4周(每周5次,共20次)的干预,每次20分钟,刺激强度为1 mA,电极置于左侧前额叶(AF3)和左侧颞顶交界区(CP5),参考电极位于Cz。假刺激组仅模拟初始3秒的电流渐变过程以保持盲法。临床评估包括幻觉症状量表(PSYRAT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同时采集64通道静息态及任务态脑电图(EEG),分析伽马波段(30–50 Hz)功能连接及脑网络可控性。随访期为干预结束后2周,评估时间点为基线、第2周、第4周和随访期(第6周)。

图1: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实验设计及电极配置

结果显示,两组在基线人口学特征、症状评分及药物剂量上无显著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听觉幻觉症状评分具有显著影响(F(3,90)=26.964, 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40Hz-tACS组在第4周症状减轻率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36),且在随访期仍保持优势(p=0.047)。

EEG功能连接分析显示,40Hz-tACS组在第4周右额叶至顶叶(F(1,30)=7.24, p=0.012)及右额叶至枕叶(F(1,30)=7.98, p=0.008)的相位锁定值(PLV)显著增强,表明伽马频段长程同步性改善。脑网络可控性分析发现,40Hz-tACS组右额叶平均可控性升高(F(1,30)=6.26, p=0.018),模态可控性降低(F(1,30)=6.50, p=0.016),提示右额叶在驱动脑状态转换中作用增强,但复杂状态调控能力减弱。此外,平均可控性与模态可控性呈显著负相关(r=−0.82, p<0.01),反映两者表征不同的网络动力学特性。

图2:听觉幻觉的明显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40Hz-tACS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难治性听觉幻觉,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右半球伽马振荡同步性及优化脑网络可控性相关。尽管样本量较小且未评估刺激即时效应,但多时间点评估为tACS的神经调控机制提供了证据。未来需延长干预周期并探索个体化刺激靶点,以进一步提升疗效。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凸显tACS在调节脑网络动力学中的潜力。

文献出处:
Wang X, Zhang X, Chang Y, Liao J, Liu S, Ming D. (2025).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clinical trial with gamma-band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refractory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5:36.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256-z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0150, encodeId=83f422501501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9bfe6494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神分裂症#</a> <a href='/topic/show?id=a343329413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功能连接#</a> <a href='/topic/show?id=af4f43959f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大脑网络#</a> <a href='/topic/show?id=59a7109e19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经颅交流电刺激#</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941, encryptionId=a343329413c, topicName=功能连接), TopicDto(id=43959, encryptionId=af4f43959f0, topicName=大脑网络), TopicDto(id=76494, encryptionId=c9bfe649471, topicName=精神分裂症), TopicDto(id=109719, encryptionId=59a7109e19c8, topicName=经颅交流电刺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Feb 01 11:21:30 CST 2025, time=2025-02-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论著|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障碍的代谢组学病例对照研究

本研究通过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障碍的差异代谢物,探寻可能影响疾病发生的诊断代谢标志物。

Schizophrenia:童年创伤对首次发病精神病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功能连接的影响

FEP患者的童年创伤得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且其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连接显著减弱。此外,性虐待评分在FEP患者中与功能连接增强相关,而在健康对照中则相反,这提示了创伤类型对脑网络的差异化影响。

Schizophrenia |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情绪处理中的神经动态:EEG/fMRI联合成像揭示关键机制

本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情绪处理中的大脑动态表现出显著的改变,尤其是在处理恐惧面部情绪时的大脑反向连接增强。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壳核体积差异揭示精神分裂症高遗传风险人群的环境应激易感性

右侧壳核体积较小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表现出左尾状核体积的显著减少,这种减少与更高的压力生活事件评分和更严重的精神症状显著相关。验证分析表明,这种关联具有跨年龄和跨人群的普适性。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应激对纹状体的作用机制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关系

右侧壳核体积较小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表现出左尾状核体积的显著减少,这种减少与更高的压力生活事件评分和更严重的精神症状显著相关。验证分析表明,这种关联具有跨年龄和跨人群的普适性,揭示了纹状体对应激的易感

Molecular Psychiatry:治疗抵抗型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与健康个体中多巴胺合成能力和D2/3受体可用性的对应变化

治疗抵抗型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与较低的纹状体多巴胺合成能力和较低的丘脑D2/3受体可用性相关,而非治疗抵抗风险与较高的纹状体多巴胺合成能力相关。这些结果支持TRS的独特病理机制。

论著|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郁障碍与快感缺失有关的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本研究基于fNIRS-VFT评估SCZ和MDD与快感缺失有关的脑激活差异,探索疾病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

Brain: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调节与精神疾病中的感知推断动态失衡的关系

NMDAR功能不足会导致感知推断动态平衡的失调,使感知偏向外部模式并增加感知失误。这种动态失衡可能解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幻觉和妄想的短暂性和反复性特点。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连续使用与精神分裂症女性产后复发风险的关系

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持续使用显著降低了精神分裂症女性产后复发的风险。与中断使用者相比,持续使用者的复发风险降低了44%。产后复发风险在分娩后1–10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Molecular Psychiatry:酸性鞘磷脂酶活性揭示新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策略

该研究通过人类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分析,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鞘磷脂基因SMPD1和SMPD3。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