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国科研将从求“量”到重“质”的转变
2015-05-01 佚名 科学网
受益于重新考量评价和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方法,这一观点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有关中国科研评估环境的专刊上。该观点性文章的作者中国青年学者王传超强调说,中国有必要与其它国家一样,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安东尼·奇塔姆博士(Anthony Cheetham)概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招募和资助科学家来推动科研产量的直
受益于重新考量评价和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方法,这一观点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有关中国科研评估环境的专刊上。该观点性文章的作者中国青年学者王传超强调说,中国有必要与其它国家一样,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安东尼·奇塔姆博士(Anthony Cheetham)概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招募和资助科学家来推动科研产量的直线上升。”
本期标题为“科研评估:放大镜下的中国科研” 的Nature Outlook专刊,缘起于《自然》杂志去年十月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手举办的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期专刊内容丰富、文章形式多样,包括了反映中国科研情况的新闻特写、评论和分析等,并采用来自该研讨会的观点和相关辩论。
“科研的评估与评价是一个适时的话题,因为中国作为世界上科研论文产出量第二的大国,正在改革自己的科研评估方法与体系,以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并更注重科研对创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刘珺女士说。
三位研讨会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科研评估的看法: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博士(Kurt Wüthrich)强调有必要更恰当地评价年轻学者的学术潜力;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斯威尼博士(David Sweeney )比较了中英两国的科研评估体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安东尼·奇塔姆博士(Anthony Cheetham)概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招募和资助科学家来推动科研产量的直线上升。
一篇有关中国科学院的特写报道则调查了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如何在科研评估中正在由量化标准和排名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方式。
《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博士(Nick Campbell)说:“对科研质量进行评估不存在‘一刀切’的办法。我们通过这一特别报道,意在激发中国的科研界去思索和辩论什么是基于中国特定情况并适合中国的方法,因此我们对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中国科研拨款和评估体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陈香美和曾璇两位科研人员在Nature Outlook专刊中讲述了作为女科学家在中国所经历的变化。一位驻香港的研究人员则比较了自己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体验的科研评估体系。专刊还另以新闻特写形式探讨了中国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研结合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MedSci评论:中国科研成果逐步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对科研提出更高要求,也要求科研人员更快速适应这一变化,因为,科研的支持方向与力度都会随之而改变,如果缺乏科研思路,仅仅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的行为,未来将受到很大的局限,只有真正为了解决科研的研究,深入地研究,才有望能获得持续资助。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中国科研#
75
#Nat#
73
这篇文章有一定深度
132
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135
顶
158
顶
170
量变到质变,事物发展必然规律
139
可能会带来考核变化,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现在不重视科研,将来可能彻底失去发展机会
152
精炼
109
希望能多点长期的支持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