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中青三代谈谈新药研发的故事
2019-08-28 玉见 医药魔方
新药研发是一个时间周期很长的工作,短期内不容易看到结果。就像大家平时经常听说“一个新药开发平均需要10年时间,耗资10亿美元”。事实上,不同的药品之间差异确实比较大的,有些产品走了10年甚至更久却倒在了III期临床,也有的品种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开发到上市。
新药研发是一个时间周期很长的工作,短期内不容易看到结果。就像大家平时经常听说“一个新药开发平均需要10年时间,耗资10亿美元”。事实上,不同的药品之间差异确实比较大的,有些产品走了10年甚至更久却倒在了III期临床,也有的品种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开发到上市。
假如按照国内一个新药平均7年的时间计算,不算上加班的时间,按照一年260个工作日统计,也至少需要经历1820天的时间,才能将一款药物推向市场。这意味着,每天的工作相当于只是离最终成果近了千分之一。
图片来源:罗氏官网
做新药不易。笔者采访了数位在新药研发领域驰骋年限不同的“老中青”,聆听他们讲述与做新药有关的故事。
A——毕业4年,做过合成,养过细胞和老鼠,如今在一家创新药企业担任新药开发主管。
B——毕业8年,制药公司和CRO都呆过,如今在一家创新药企业担任新药研发经理。
C——毕业20年,做过研发、BD和投资,如今是一家创新药企业CEO。
为什么选择做新药?
A:当初很多同学一毕业就做了药代,我感觉自己性格偏内向,不适合销售,就到了实验室,驰骋在合成的海洋里。
B:“南药”毕业的嘛,不做药还能做什么呢?不瞒你说,在研发、生产、质控、临床、注册申报以及市场准入,我大“南药”的专业几乎能满整个制药产业的人才需求。
C:就是一种情怀,此生一定要做出一款中国人用得起的良心好药。
“做药”好比什么?
A:做药前路漫漫。一开始我觉得很像老板给你画了个“大饼”,尤其是一些很早期的靶点,感觉遥不可及,但我们得把它想象成一片星辰大海,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随着工龄的增加,我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就是能做好每一步,不拖团队后腿。
B:我也觉得做药好比“做饼”。老板们显然是希望尽快做出美味可口的“饼”。于是乎,会招一帮CEO、CSO、COO……则是在决定做什么饼,怎么做,如何快速做?不过最后真正落地执行的情况,则是回到了我们这些小兵手中。
C:从靶点发现到毒理、药理、CMC到申报IND,从拿到临床批件到开展临床试验,只有步步为营,不出差错才能做出一款好药。所以个人认为更像是做一道菜。中药(植物药)、化药、生物药(生物类似药)好比中国菜、法国菜、西式快餐……。无关对错,各有喜好。
工作中的“小确幸”?
A:一方面,希望交上去的项目,能顺利过会。另一方面,希望能跟公司各个部门尤其是实验部门和法规部门能做到有效沟通吧。希望双方都不要过于“死板”、“教条”甚至对立,关键时候灵活一点,变则通、通则久嘛!
B:还是希望遇到比较靠谱的CRO公司(员工)吧。药物靶点的确认、合成或改造化合物、筛选有足够活性的化合物、进行药理药效药代的相关试验,都离不开CRO参与,期望CRO在关键时候不要掉链子。
C:药已经上临床了,一是希望患者招募能更快一点,二是药在患者身上安全、有效,就值了!
每天是怎么度过的?
A:刚开始是“仪器民工”,每天捣鼓HPLC、GC、PCR、NGS……别看我们这行工资不高,但我每天做实验划掉的成本,都够在上海付首付了。现在我变成了“小鼠杀手”,每天都在想尽办法,怎样保证药物能够稳稳地到达作用靶点。做毒理试验时,每天都有小动物死在我手上。
B:我们一部分业务外包给CRO了。我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问一遍,“检验结果出来了吗?可以来拿样品和检测报告了吗?”
C:看邮件——开会——做决策——回邮件。讲通俗点,就是每天2件事,“找人”和“找钱”。做新药,钱和人,一样都不能少!
觉得做新药是煎熬吗?
A:谈不上煎熬,刚成为一名医药研发人员那会,每天都觉得有学不完的知识。经过漫长的学习,从熟悉到熟练到独当一面,很累但很开心。
B:有期待就不算煎熬。工作8年了,除了经历过仿制药上市,我还没有经历过新药上市,希望在余生有机会陪同一款新药从0到上市吧。我很敬佩那些白手起家的创新药公司,他们一开始很艰难,但我相信,他们若能坚持到最后,肯定能成为业界的翘楚。
C: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流程大致是项目立项、临床前研究、CDE待批临床、临床试验、CDE待批生产、批文生产转移。再说如果随便就能做出一个药,你病了还敢吃吗?
怎么看待人才流动?
A:感觉刚毕业遇上了好时代,因为资本的拥趸,让创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也给了我们比较多的选择机会,不然我们可能像之前毕业的师兄师姐,只能到传统药厂做仿制药,也没啥意思(技术人员不受待见),做得再好也可能没有卖的好。
B:跳槽肯定是有的。不过也要看公司,对于一些工资与工龄“倒挂”很严重的企业,流动率肯定会比较高。其他的这个行业决定了,不会像互联网行业动辄翻番相比,做药这个还是比较理性的,涨幅没那么夸张,平均30%起吧。
C:双向流动,有从CRO跳到药企做开发的,也有做药跳到CRO做管理的。但“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最终都是为了做药。
平时996多吗?
A:我们做研发的,有时候养细胞能养到你怀疑人生,养细胞跟养儿子一样,不能说周末就不管了。有时候实验时间长,站得久了,累的腰椎间盘突出也是正常的。
B:一般时间安排合理的话,不用经常加班,当然特殊项目除外。不过金三银四是跳槽季,企业人手会比较紧缺,加班比较多。
C:做BD和投资的,哪分什么996?CEO就更不用说了,7*24,all in。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进化。
对当前大环境的评价?
A:感觉国内还是比较浮躁,除了几家头部企业,其他药企整个体系并不是很完善。不像国外新药的研发团队非常庞大,一般都有数位科学家和专家参与,而且人员固定,专业性非常强。
B:有可能是支付体系决定了我们冒险精神不足吧,蛮多人觉得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去做一个结构复杂、合成不易的化合物最后也未必能拼得过稍微改改的微创新药物,投资可能得不偿失。
C:我们确实很多研发都是在做me too、me better、甚至是me worse的药,对着法规按部就班来做申报。从本质上讲,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发一个创新药。
后记
做药是一个离生命很近的行业,从一个想法(idea)中寻找到相应的靶标(target),通过相应的工具筛选出相应的候选物(candidate),然后经过POC(proof of Concept)验证,然后耗资数亿美元进行大型临床研究,再写成千上万页的申请报告,其中的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做药人拥有崇高的做药梦想,但也常常被拉回“车子、房子、孩子”的现实。但是他们大部分人仍然很乐观,并坚守在这个行业。
他们是一群有理想的人,他们曾为中国制药水平的落后而叹息并努力做出改变;他们担忧CRO良莠不齐的水平给产业制造的冲突;他们担忧政策制定的不连续性影响新药的上市速度。让我们再次向这些看似渺小却又伟大的一群新药人致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研发#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