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非阻塞性无精症三个新风险位点被发现
2014-07-26 MedSci MedSci原创
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刘嘉茵教授、沙家豪教授和山东大学的陈子江教授发现三个新的中国男性非阻塞性无精症的风险位点,相关研究成果5月23日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自然通讯》期刊上。 据介绍,非阻塞性无精症又称睾丸衰竭症,是最常见的男性不育症类型之一,成年男性发病率约1%。研究人员在3608名非阻塞性无精症患者 和5909名正常对照人群中鉴别风险位点,发现了3个易感位点,分别是6p21.3
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刘嘉茵教授、沙家豪教授和山东大学的陈子江教授发现三个新的中国男性非阻塞性无精症的风险位点,相关研究成果5月23日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自然通讯》期刊上。
据介绍,非阻塞性无精症又称睾丸衰竭症,是最常见的男性不育症类型之一,成年男性发病率约1%。研究人员在3608名非阻塞性无精症患者 和5909名正常对照人群中鉴别风险位点,发现了3个易感位点,分别是6p21.32、10q25.3和6p12.2。该研究结果增加了人们对非阻塞性无 精症遗传易感性的新认识,并提供了有关其致病机制的新见解。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关联分析鉴别出了中国男性非阻塞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新风险位点。相关论文于5月23日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南京医科大学的胡志斌(Zhibin Hu)教授、刘嘉茵(Jia-yin Liu)教授和沙家豪(Jiahao Sha)教授,以及山东大学的陈子江(Zi-Jia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非阻塞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又称睾丸衰竭症(testicular Failure),是最常见的男性不育症类型之一,成年男性发病率约1%。目前已经了解了影响该病的几种遗传变异形式。这类患者睾丸组织不能产生精子或只 产生极少量精子,导致精液中找不到精子。通常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常见的先天因素包括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克氏综合征)、隐睾以及唯支持细胞综合征等。 而后天因素则主要是环境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如铅、苯等),青春期腮腺炎导致睾丸炎,以及长期服用棉子油导致的生精细胞受损等。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是一种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常见遗传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基因总体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整体研究,能够一次性对疾病进行轮廓性概 览,适用于复杂疾病的研究。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研究,有可能全面揭示出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相关的遗传基 因。
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非阻塞性无精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基因组DNA进行Affymetrix
SNP6.0芯片检测,并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然后在独立样品中进行了验证,确定了1p13.3,1p36.32和12p12.1这3个染色
体区域在非阻塞性无精症和正常群体存在显著性变异,这些区域是导致中国汉族男性非阻塞性无精症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研究人员收集了2927例非阻塞性无精症患者和5734例正常对照。研究人员首先用1000例非阻塞性无精症患者和1703例正常对照的基因组DNA进行
Affymetrix SNP6.0芯片检测,并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然后在独立样品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位于PRMT6
(rs12097821,OR=1.25,P=5.7×10-10)、PEX10(rs2477686,
OR=1.39,P=5.7×10-12)以及SOX5(rs10842262,OR=1.23,P=2.3×10-9)
三个基因附近的位点与非阻塞性无精症相关。研究人员确定1p13.3,1p36.32和12p12.1,3个染色体区域在非阻塞性无精症和正常群体存在显 著性变异,这些区域是导致非阻塞性无精症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这一发现对于解析非阻塞性无精症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三阶段研究设计开展关联分析,在3,608名非阻塞性无精症患者和5,909名正常对照人群中鉴别了其他的风险位点。他们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揭示了3个非阻塞性无精症易感位点:6p21.32(rs7194, P=3.76 × 10−19)、10q25.3 (rs7099208, P=6.41 × 10−14)和6p12.2 (rs13206743, P=3.69 × 10−8),以及一个接近全基因组显著水平的位点1q42.13 (rs3000811, P=7.26 × 10−8)。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果蝇模型中调查了1q42.13位点上的相关基因(gek,人类CDC42BPA的直系同源基因)对于男性生育力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增进了我们对于非阻塞性无精症遗传易感性的认识,并提供了有关其致病机制的一些新见解。
原始出处:
Hu Z,
Li Z, Yu J, Tong C, Lin Y, Guo X, Lu F, Dong J, Xia Y, Wen Y, Wu H, Li
H, Zhu Y, Ping P, Chen X, Dai J, Jiang Y, Pan S, Xu P, Luo K, Du Q, Yao
B, Liang M, Gui Y, Weng N, Lu H, Wang Z, Zhang F, Zhu X, Yang X, Zhang
Z, Zhao H, Xiong C, Ma H, Jin G, Chen F, Xu J, Wang X, Zhou Z, Chen ZJ,
Liu J, Shen H, Sha J.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new risk loci for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in Chinese men.Nat Commun. 2014 May 23;5:3857.
Hu Z, Xia Y, Guo X, Dai J, Li H, Hu H, Jiang Y, Lu F, Wu Y, Yang X, Li H, Yao B, Lu C, Xiong C, Li Z, Gui Y, Liu J, Zhou Z, Shen H, Wang X, Sha J.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Chinese men identifies three risk loci for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at Genet. 2011 Dec 25;44(2):183-6.
Wu W, Qin Y, Li Z, Dong J, Dai J, Lu C, Guo X, Zhao Y, Zhu Y, Zhang W, Hang B, Sha J, Shen H, Xia Y, Hu Z, Wang X.Genome-wide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idiopathic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of miR-141, miR-429 and miR-7-1-3p.Hum Reprod. 2013 Jul;28(7):1827-36
Qin Y, Ji J, Du G, Wu W, Dai J, Hu Z, Sha J, Hang B, Lu C, Xia Y, Wang X.Comprehensive pathway-based analysis identifies associations of BCL2, GNAO1 and CHD2 with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risk.Hum Reprod. 2014 Apr;29(4):860-6.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COMMUN#
61
#无精症#
76
#Nat#
55
#阻塞#
68
不明男性不育病因的发现主要集中在基因方面,但是目前针对基因问题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212
文章发了一堆,真的有用吗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