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和意义?”近日,一位年轻的女病人来到曜影医疗精神科朱逸溪医生处就诊。这位女病人不仅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也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看上去似乎过着很积极、很有意义的生活;但她自己却并不这么想,甚至认为远不如一些昔日的同窗好友,尽管别人可能收入远不如她。
“这样的年轻病人,近年来不在少数。”朱医生介绍说。他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任职,尤其关注青少年各类情绪及行为问题。“像这样纠结矛盾的状态,也许可以用最近走红的视频中的那个词来形容:精神内耗。”
精神科医生眼中的“精神内耗”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精神内耗”、或者“心理内耗”,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从几年前开始,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但真正走红,还是得益于前段时间的热门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这个词本身不是一个标准的精神医学或者心理学术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但朱医生根据近年来的接诊病例分析认为,精神内耗所形容的,往往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现实生活存在不满,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跨前一步,但根本找不到方向。在这种想与不想之中,心态被拉扯消磨,逐渐会走向负面的情绪,最终可能需要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这种状态往往会出现在那些家庭条件不错、或者本身能力很强的年轻人身上。”朱医生介绍说,他有一些病人,往往是拥有充足社会资源的年轻人,但他们实际想追求的东西、和一直以来被灌输的价值观,往往并不一致,会经常产生自己到底“对还是不对”的困惑。
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些能力很强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满足了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自己却越来越迷茫。“他们一直按照外部环境所塑造和给予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现在才猛然发现,其实自己并不知道想要什么。”
此外,在发达的网络信息的裹挟下,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也像走马灯一样在这些年轻人周围环绕,很容易让他们本来就不够坚定的内心,变得更加混乱。
“精神内耗”引发热议是好事,但到底该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病人,其实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持,也需要某种治愈的契机。”朱医生表示,前文中的那位女性病人,之前还曾经服用药物。但是经朱医生问诊评估后,他建议病人停药,转而开展心理治疗。
“其实网络上也流传很多关于精神内耗的治疗方法。但这些在我看来,只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治疗手法,不一定真的能解决精神内耗的问题。”
他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为这样的病人找到价值观形成的根源。所以他会经常开展一种“叙事治疗”,与病人们讨论他们的人生经验,回溯他们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希望他们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是由自己做主的。
“我相信,视频中的‘二舅’,也曾经有过他那个年代的‘精神内耗’,但是好在有父母的支持,让他最终选择了一条自己觉得合适的生存之路,拥有了自己的信念。”
面对视频引发的“精神内耗”热议,朱医生认为这是件好事。当然,光靠一条视频,来治好大家的“精神内耗”,这是不切实际的;这也不是这条视频的真正出发点。相反,这也许能让大家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出现了间隙。“可能我们太纠结于做与不做,却忽视了到底做什么。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吧。”
医生介绍:朱逸溪医生,曜影医疗 精神医学科医生
朱逸溪医生擅长各类常见精神科疾病及的诊治及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尤其擅长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儿童精神心理疾病;青少年的各类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及家庭指导。熟练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情绪集中疗法、行为矫正技术、家庭治疗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科医生#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