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他只用三段文字,永远改变了人类对白血病的认识

2017-02-16 佚名 药明康德

2016年的圣诞节,一名88岁老人的人生迎来了终点。也许是命中注定,他在费城近郊出生,也在费城近郊辞世。那座离他只有几十英里的城,也因为他,永远与白血病联系到了一起。


2016年的圣诞节,一名88岁老人的人生迎来了终点。也许是命中注定,他在费城近郊出生,也在费城近郊辞世。那座离他只有几十英里的城,也因为他,永远与白血病联系到了一起。

这名老人叫做彼得?诺维尔(Peter Nowell),“费城染色体(Philadephia chromosome)”的发现者之一。

癌症与遗传学

100多年前,人类对癌症的了解与今日有着天壤之别,对染色体也还知之甚少。当时,主流科学界都把癌症与病毒、环境等外因挂钩在一起,从未想到染色体居然也能和癌症发生关联。

主流科学界外,一些生理学家们注意到了染色体与肿瘤间的潜在联系。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有丝分裂中的异常会让海胆出现异样生长,这和肿瘤发作的样子很像。基于这些观察,一名大胆的科学家西奥多?勃法瑞(Theodore Boveri)提出了几个假设: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往往不稳定;肿瘤可能是从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由于染色体异常,肿瘤细胞对外界的生长调控失去了反应;导致肿瘤的遗传变化可能发生在比染色体更小的尺度上,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


▲西奥多?勃法瑞是最早将癌症与遗传物质联系起来的科学家之一(图片来源:Genetics and Genomics Timeline)

尽管西奥多对肿瘤缺乏系统认识,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假说竟显得如此富有前瞻性。然而西奥多的思维太超前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适合让他去验证自己的假说——限于分析能力的局限,直到1921年,科学家们还相信人类有48条染色体。在这个大环境下,想做出突破性的发现简直是奢望。

几十年后,随着细胞遗传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对于染色体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发现唐氏综合症的患者有3条21号染色体,特纳氏综合症的患者则缺少X染色体。换而言之,科学家们有了大量的病例,证明染色体的异常会导致疾病。然而在肿瘤领域,这一点仍然不是共识。当时,肿瘤学家们大多只是粗略检查了一下白血病细胞,也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染色体改变。1960年,一名知名肿瘤学家在大量分析后断言,绝大部分人类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是正常的。

但就在同一年,彼得在《科学》杂志上发文,彻底颠覆了肿瘤研究领域几十年来的观点。


▲短短三段文字,永远改变了人类对白血病的认识(图片来源:CMLeukemia)

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1956年,在两年海军服役后,彼得回到了费城,担任费城大学病理系的教授。由于个人对造血组织肿瘤的兴趣,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白血病与淋巴瘤上。

与当时的许多研究人员不一样,彼得决定全方位对白血病细胞进行观察。这意味着他不但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还需要研究它们的染色体。为了让观察更为清晰,彼得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染色法——他让细胞在载玻片上生长到一定阶段,然后将它们泡在水中,让细胞涨裂。随后,他让姬姆萨染液(Giemsa Staining)渗入细胞,使染色体从细胞中显现出来。

“当时我对染色体一窍不通,”彼得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回答为何要观察染色体:“我只是觉得不该把它们弃之一旁。”

你可以说彼得是无心插柳,也可以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彼得的这项决定很快为他带来了收获。没过多久,彼得与他的研究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的第22号染色体明显要比正常人的短。


▲彼得与他的研究生一道发现了费城染色体(图片来源:CMLeukemia)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也许就是慢性粒性白血病发作的原因。而出现这一突变的细胞,很有可能是就是癌症之源。后续的研究支持了他们的观点——研究人员分析了7名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每一名都带有这一短小的22号染色体。1960到1961年,彼得和他的同事们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宣布他们的发现。

“每一个典型的病例,每一个细胞都带有这个变异,”彼得说道:“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两点。首先,这个遗传变异对这一类型的癌症发作至关重要;其次,这些肿瘤确实是从发生变异的单个细胞生长而来。”

世人为之震惊。那短小的22号染色体,也被命名为“费城染色体”,以表彰费城大学做出的这一重要贡献。

从染色体异常到白血病新药

找到费城染色体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弄懂它是怎么产生的,它如何导致癌症,以及我们能如何治疗它。

1973年,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Janet Rowley)教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通过更为细致的分析,她发现,费城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易位所导致——人类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上的一部分发生了交换,让费城染色体短上那么一截。


▲9号与22号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与此同时,她敏锐地指出,这个特殊的易位,背后一定有着特殊的致癌机理。

10年后,另一个研究团队揭开了这一谜题。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由于染色体易位,产生了一条BCR-Abl融合基因。当科学家将这条基因导入小鼠体内后,小鼠立刻出现了致命的慢性粒性白血病症状。这证实了它的病因。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BCR-Abl编码的蛋白是一种融合的酪氨酸激酶。与常规的酪氨酸激酶不同,BCR-Abl蛋白不受其它分子控制,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会导致不受控的细胞分裂。


▲融合基因BCR-Abl是病发的诱因(图片来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尽管知道了生物学机制,要找到潜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又花去了10年的时间。最终,人们找到了一种代号为CGP57148的分子,它有望能结合BCR-Abl蛋白。在体外实验中,科学家们将慢性粒性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放入了培养皿中,再加入CGP57148进行处理,而药物的效果立竿见影——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立刻死亡,剩下的都是正常血细胞。

在人体试验中,它同样取得了奇迹般的疗效——患者的血细胞状况恢复良好,主要的副作用仅仅是头晕、腹泻或皮疹。2001年,它获得了FDA的批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如今,CGP57148有着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Gleevec(imatinib)。

这距离彼得最初的发现,已过去了40年。

后记

“我们曾对癌症的本质一无所知。人们都不愿相信染色体异常会导致癌症。他们宁可相信癌症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因为这样,癌症就会变得更容易治疗。”彼得曾这样说道。而他用一生告诉我们,只有直面自然,才有可能解决重大的科学难题,带来造福人类的新药。


▲彼得在1998年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图片来源:拉斯克基金会)

1998年,彼得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共享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但在荣誉面前,彼得更看重他为患者们带来的改变。2001年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在确诊后能活过5年以上。如今,Gleevec已能很好地控制病情。甚至不乏有预后良好的患者颐养天年。

彼得说:“我的职业生涯让我感到欣喜和满足,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让找到让他们充满乐趣的职业。”

参考资料:

[1] Discovery of the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a personal perspective

[2] Peter Nowell, who has died at 88, revolutionized cancer research — by accident

[3] Peter Nowell – PennCurrent

[4] 众病之王-癌症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652, encodeId=f1dc1e66523c, content=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d301464769, createdName=Albert Wu, createdTime=Fri Feb 17 20:51:29 CST 2017, time=2017-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635, encodeId=f0011e663511, content=如此这般复杂的问题简而告知!赞?,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d941739100, createdName=1df05b80m14(暂无匿称), createdTime=Fri Feb 17 17:20:01 CST 2017, time=2017-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448, encodeId=47741e644831, content=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Thu Feb 16 12:32:13 CST 2017, time=2017-02-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7-02-17 Albert Wu

    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652, encodeId=f1dc1e66523c, content=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d301464769, createdName=Albert Wu, createdTime=Fri Feb 17 20:51:29 CST 2017, time=2017-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635, encodeId=f0011e663511, content=如此这般复杂的问题简而告知!赞?,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d941739100, createdName=1df05b80m14(暂无匿称), createdTime=Fri Feb 17 17:20:01 CST 2017, time=2017-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448, encodeId=47741e644831, content=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Thu Feb 16 12:32:13 CST 2017, time=2017-02-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7-02-17 1df05b80m14(暂无匿称)

    如此这般复杂的问题简而告知!赞?

    0

  3.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652, encodeId=f1dc1e66523c, content=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d301464769, createdName=Albert Wu, createdTime=Fri Feb 17 20:51:29 CST 2017, time=2017-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635, encodeId=f0011e663511, content=如此这般复杂的问题简而告知!赞?,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d941739100, createdName=1df05b80m14(暂无匿称), createdTime=Fri Feb 17 17:20:01 CST 2017, time=2017-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6448, encodeId=47741e644831, content=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jW482SpianMayicTRbRZ5RzUn81b5CF5ibVPib8jWI92iciaxmqGHlwruOnK4SVZykd4iahqo1hicklIibyZoxm55X7EM8BW9eX1h1hQ2/0, createdBy=8aa81937526, createdName=李东泽, createdTime=Thu Feb 16 12:32:13 CST 2017, time=2017-02-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7-02-16 李东泽

    很好,不错,以后会多学习

    0

相关资讯

[ASH 2016]B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

2016年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不少B细胞淋巴瘤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发布了最新研究结果,有的甚至可能会改变我们目前的临床路径。文章将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几个主要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一、DLBCL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方案是目前推荐的DLBCL一线治疗方案,后来发现R-DA-EPOCH方案能明显提高原发纵隔DLB

Blood :Ibrutinib可否挽救alloHCT后复发的CLL患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已被用于治疗高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并改善了长期的无病生存期。最近一项回顾性研究中,52名HCT后进展的CLL患者移植后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和38%,这就表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仍需有效药物的挽救治疗。最近,发表于《Blood》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旨在评估Ibrutinib作为移植后复发患者的挽救治疗的疗效。Ibrutinib是一种靶向制剂,可选

同一患者 2 种白血病,你一定没见过

既往文献报道中,同时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病例是极为罕见的。来自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卡罗尔·戴维拉医药大学的 CRIŞAN 博士,近期在 Rom J Morphol Embryol 杂志上报道了一例罕见病例,并对此进行了回顾分析。患者,中年男性,肾肿瘤切除术病史。术后 6 个月血常规化验结果发现白细胞核左移,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正常。而后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Cell:混合性白血病基因机制被揭示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致死性儿童白血病的遗传促发因子,并找到了能用于阻止这种白血病癌细胞增殖的一种靶向分子疗法。过去二十年间,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了解这种罕见白血病的分子机制,最新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提出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这对于治疗其它类型的癌症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5日的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西北大学教授Ali Shilati

TREAKISYM获批成为低度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抗癌剂

®(通用名:盐酸苯达莫司汀)已在日本获得批准,作为低度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一线抗癌剂。 /* Style Definitions */ span.prnews_span { font-size:8pt; font-family:"Arial"; color: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