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原副校长陈国熙教授逝世,享年106岁
2021-12-13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发表于上海
陈国熙老校长一生为国育才为民服务,被业内称为普外科“活化石”,被老百姓尊称“陈国老”。
我国著名普外科专家、福建省普通外科奠基人,我校原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陈国熙教授于近日逝世,享年106岁。陈国熙老校长一生为国育才为民服务,被业内称为普外科“活化石”,被老百姓尊称“陈国老”。
陈国熙老教授
陈国熙老教授资料
生平事迹
1915年出生在莆田。
1936年进入北平协和医学院(现为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习,
1941年以外科专业各学科总成绩第一名,获“荣誉毕业生”和医学博士学位。
1982年获评省劳模,他是福建省普通外科的奠基人,曾不顾自身安危,带队为几十万农民接种鼠疫、霍乱疫苗;曾完成福建省首例断臂接活手术,实现手术台零死亡率的奇迹,开创了省内肝、胰、肾手术先河,被誉为福建普外“活化石”。133例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手术设计在全国为先例,他实现了从医半世纪手术台零死亡率的奇迹。《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一书中记载了陈国熙的个人事迹。
2014年他获评“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一个农民种田,可以通过农作物换钱;一个生意人做买卖,可以通过商品盈利。但作为一个医生,他的天职是为挽救生命,解除病痛,坚决不能靠职业来赚钱。”——陈国熙
百岁老人陈国熙的前半生,正值饱经战乱的年代。这位莆田少年,一身才华,逢家世巨变,下定“悬壶济世”之志,历百年,始终未改。他的后半生,治鼠疫,植断臂,实现手术台零死亡率的奇迹,一举奠定我省普外科的优势地位。
陈家两代都是一时人杰,其父陈乃元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代行福建省主席职务,可惜英年早逝,壮志难酬;陈国熙一生救人无数,育人无数,诸多省内外科名医都是他带出的学生。
昔日,“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治人一病,就让人植杏一株,杏林因此成为医界代称。“医生坚决不能靠职业来赚钱。”陈老之语掷地有声,想必陈家窗外早已杏林春暖,霞光万里。
陈国熙老教授年轻时照片
陈国熙老教授与外国友人交流
荣誉毕业生:放弃“留京名额”回乡
满目疮痍的城市,拖着孱弱的身体乞讨的人,蜷缩在街头角落等待死神……陈国熙1915年出生在莆田,儿时的这一幕在他脑海中无法消散。
“11岁的表弟,还有我同父异母的哥哥都病死了。”陈国熙说,下定决心学医却是因为父亲。陈父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陈乃元,1928年曾代行福建省主席职务。陈国熙读初三时,陈乃元患肺结核,最终没有救过来。母亲长叹了一口气:“如果家里有个医生就好了。”
为了这句话,1936年,陈国熙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现为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位一口南方口音的少年,让不少名师记忆犹新。在大四分专科实习前,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和一些外科教授都争着“抢”他,希望他到自己科里工作。
1941年,陈国熙以外科专业各学科总成绩第一名毕业,获美国纽约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颁发的“荣誉毕业生”和医学博士学位。他有足够的资历留在北京,但当时日寇铁蹄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大城市不缺好医生,家乡却盼着有个好大夫。”陈国熙决定回乡,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陈国熙老教授与科室同事探讨
陈国熙老教授(左)与当年的地下党员李萍合影
医者仁心:靠一口罩深入鼠疫区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莆田鼠疫霍乱横行,当年这些病就意味着死亡。为了节省经费,陈国熙从上海购买浓缩鼠防疫苗,在莆田医院进行严格无菌稀释后,为农民一个个接种,试图控制疫情,“最后接种疫苗的农民至少有几十万人。”
“当时全城人心惶惶,对鼠疫的恐惧,比后来的非典厉害多了。”要接种就要跟患者近距离接触,要知道鼠疫可通过体表和呼吸道传播,对医生来说,死亡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生护士经常戴着一个口罩,就进入疫区,忙起来一整天都顾不上换。
“那时真是在玩命啊。”陈老回忆起来,仍唏嘘不已。那时他已经当了外科主任,后来又代理院长,每次接种他都必须带队。就靠着一线医护的这种拼命精神,莆田的疫情被逐步控制。1949年后,因为在防疫和治疗中表现突出,陈国熙被授予“鼠防功臣”称号。
事实上,早在1949年前,陈国熙就跟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一个外科医生,当时的社会名流,谁也没想到,他为了掩护地下党工作,竟将莆田城内祖屋作为秘密联络处,把各种药品、布匹、鞋子、袜子、被子等紧缺物资送给闽中游击队。
“有次地下党行动前缺粮,我还和当地一名老师一起,利用我们的身份和名声发动募捐。”陈国熙回忆,那次共募集到140担(1担=50公斤)大米,成功解决了地下党口粮问题。
陈国熙老教授
陈国熙老教授为病人做手术
妙手回春:省内第一例接活断臂
1956年,陈国熙调到福州合组医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上任就做了一例震惊全国的手术。
一名工人在做工时发生意外,整只左臂被机器轧断。能否断臂再植,陈国熙心里也没底。当时福建从未有人做过这类手术,即便放眼国内,也只有上海的一名专家完成区区11例。
“没想太多,只是知道,如果不接回来,工人的下半辈子就难过了。”陈老说,那台9个小时的手术,大概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手术,从骨头、肌腱,再接静脉、动脉、神经、皮肤,他和助手们争分夺秒。
奇迹出现了。9个月后,工人的手指开始有了知觉,不但手活下来,而且手腕好了,还会运动了。
陈老一生,除了断臂再植,其他的“第一”数不胜数,他开创了我省肝、胰、肾手术先河;133例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手术设计在全国为先例,实现手术台零死亡率的奇迹。
晚年,老人家从手术台边退下来,专心教书育人,他编写的《动物手术学》《腹部外科形态学基础》都是医学院校的指定教材。
老人还向省人大建议,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在省市级大医院工作三年后,再分配到县市乡镇,以便打好全面基础。这也成为我省近年才实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源流。
回望百年,老人说:“我很感恩,这是让我活着的精神力量。因为感恩,所以快乐,而快乐也是今天我还能活着的重要原因。”
省总工会慰问陈国熙老教授
百岁“活化石”:爱读英文原版小说
退休后的很长时间生活并无多大不同。上午在家人陪伴下散步1400步,下午原地踏步1400步,晚上时间则开始“补课”:阅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书籍,包括《傲慢与偏见》等世界名著等。让不少年轻人汗颜的是,这些书籍,全是英文原版。
“头一代北协和学生中,恐怕我是唯一一个仍在世的。”陈国熙还记得当年考上北平协和医学院(现为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时,一个英国的妇产科教授面试了他。
“他问我,抽烟吗,有没有抽烟?我说没有。有没有其他嗜好?我说我是大学的足球队长,还爱唱歌。他继续问读什么书,我答道喜欢狄更斯的作品。”陈国熙说,那时的医学教育,除了专业技能,还讲究通才教育,特别是人格塑造。因为手术刀下,就是一条人命,丝毫大意不得。
“能读北协和,是我的幸运,也影响了我一生。”陈国熙拍了拍脑袋对记者说,“别人现在都叫我‘活化石’,因为脑袋里储存了很多记忆。”
追忆
陈国熙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国宝级”人物,是中西方文明交融的“杰作”。
——福建医科大学原校长陈元仲
陈国熙教授开创了我省肝、胰、肾手术先河,是我省普通外科奠基人。
——陈国熙学生刘景丰
在我眼里,恩师具有“五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耐心,很细心。不管对工作,还是对学生和病人,他都用心付出。
——陈国熙学生傅冷西
陈教授的记忆力是超群的。他能够把医学当中所有的医学名词。包括临床的基础的几千个甚至上万个的一些名词。从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把它变成中文。然后教给青年的学生或者教师。到现在他还能够对这些的名词还非常的熟悉,而且能够应用自如。
——陈国熙同事陈民生
他执教了数十年,始终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第一课,教学效果好,质量高。
——陈国熙学生李笃妙
陈国熙老教授一路走好!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