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疗法 让癌症不再是绝症?
2016-11-15 左丽媛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每年11月“全球肺癌关注月”已经到来,10月中旬瑞士诺华公司在“创新为患者:转变癌症治疗进入新纪元”活动上,公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众癌之首”,在北京3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上升,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这的确是个坏消息。更糟糕的是,尽管癌症死亡率在发达国家日趋降低,但在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却在攀升。据统计,目前亚洲的癌症病人610万,几乎占全球一半,410万病人死
每年11月“全球肺癌关注月”已经到来,10月中旬瑞士诺华公司在“创新为患者:转变癌症治疗进入新纪元”活动上,公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众癌之首”,在北京3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上升,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这的确是个坏消息。更糟糕的是,尽管癌症死亡率在发达国家日趋降低,但在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却在攀升。据统计,目前亚洲的癌症病人610万,几乎占全球一半,410万病人死于癌症。有专家预言,到2030年亚洲将增加约40%的癌症病例,达1千多万人,约有750万人会死于癌症。那么,在医药研究和临床治疗上,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能够遏制这种状况,让癌症不再那么可怕呢?
创新技术制备多种抗癌“武器”
人类的抗癌历史很长,曾尝试过多种方法但都告失败。原因在于癌细胞是人体自身健康细胞变来的,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小,很难找到一种武器只杀掉癌细胞而对健康细胞无害,并且对处于癌症晚期病人的治疗方法很有限。而现在在医学上,通过创新技术已经制备出越来越多的对付癌症的“武器”。
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临床项目负责人之一安德莉亚·迈尔斯博士对记者说:对于癌症有清晰的理解,才能开发出更好的药物。其实癌症是细胞疾病,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中,通常会通过信号通路从细胞外接收信号,其中的分子在相互作用下依次传递信息,告诉细胞应如何反应。如果有一些细胞被非正常激活,会“教唆”正常细胞做出导致错误行为的决策,犹如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会导致癌症的初步形成。在非正常细胞的影响下,癌细胞的增长和发展不可控制进而演变为癌症,肺癌、乳腺癌及皮肤癌等均是如此。
诺华研究人员观察细胞层面,进一步发现癌症属于DNA疾病,于是深入了解疾病的基因组学原理,根据DNA的改变,通过创新技术,特别针对信号通路研发癌症药物。在治疗方式上从组织器官层面向基于基因突变治疗方案改变,并根据癌症不同情况设计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迈尔斯介绍说,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靶向药物疗法,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寻找一些最关键的肿瘤细胞内部的变化,有助识别癌症的具体细节,从而找到更适合的疗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如肾癌,我们需知道肾内部一些DNA情况,搞清到底其中哪种基因发生突变,然后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案,以阻止或改变其中的基因突变。
免疫疗法在治疗癌症方面是全新而重要的领域,过去两年突破巨大,未来前景不可估量。免疫系统是关于细胞组织和器官复杂生理网络,将其激活可以“揪出”隐藏在人体内的癌细胞,让病人自身产生力量有效抵御癌症。免疫疗法能帮助人体识别并攻击正在生长的肿瘤。
此外,在药物研究中还可采取联合性疗法——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如同“组合拳”更大力度地打击体内癌症势力。
有望把“癌”转化成慢性病
人们往往“谈癌色变”,认为癌症就是不治之症,时日不多,于是总希望能够把癌症病人彻底治好,消灭癌细胞,但是经历多年,这个目标看起来不大现实。然而,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的一番话令人眼前一亮:“尽管现在的癌症发生率很高,但并非是不治之症。现在医学研究带给我们一个好消息,即可以把恶性肿瘤转化成慢性病。”
他解释说,对晚期癌症的治疗,从观念及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有所改变,即带“瘤”生存。研究发现在适当的条件下癌细胞可以伴随着人体长期生存,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样的“慢性疾病”。
在临床上能做到吗?“这是很有可能的。”吴一龙答道。二十年前肺癌晚期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只有10个月左右,而如今通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到三四年。由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肺癌患者中,因基因突变致癌在所有相关患者中占30%;患腺癌的占了50%,而这些病人目前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药物治疗。
并且,这些年来针对肺癌采取精准药物治疗,只要靶点找得准,可使患者生存达到三年以上。而且,从去年开始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肺癌的耐药机制,针对耐药反应进行精准治疗,有可能还会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二三年。现在又发现了新的免疫治疗,如此加起来完全可以实现让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达七八年。
有人可能会对这个延长时间并不满意,而实际上一些严重慢性肾病即使做透析的平均生存时间也是只有几年的时间。所以,癌症与身体共处到七八年就可以算是慢性病了。
早期防范胜于末端治疗
尽管,人类在抗癌的道路上制备了很多新药,但从病情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基本属于末端的治疗,在癌症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检测方面是否能够加强防范,减少或避免癌症的发生呢?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创新#
59
#新疗法#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