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艾司西酞普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鞘脂代谢改善Wistar-Kyoto大鼠抑郁样行为
2025-02-22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四川省
ESC通过调节WKY大鼠的肠道菌群和鞘脂代谢,显著改善了抑郁样行为。ESC增加了Bacteroides barnesiae的丰度,并显著改变了血清中的鞘脂代谢物和海马中的鞘脂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全球约有3亿人受其影响,表现为持续的低情绪、兴趣丧失和认知功能受损。近年来,肠道菌群-脑轴(MGB轴)在抑郁症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艾司西酞普兰(ESC)是一种常用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但其通过MGB轴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Wistar-Kyoto(WKY)大鼠模型,探讨了ESC对抑郁样行为、肠道菌群、血清代谢物及海马蛋白质组的影响,揭示了ESC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鞘脂代谢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机制。
研究首先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估了ESC对WKY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ESC显著减少了WKY大鼠的不动时间,表明其具有抗抑郁效果。此外,ESC还恢复了肠道通透性和脑组织完整性,减少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如claudin-1和ZO-1)的表达下降,表明ESC对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研究发现ESC干预显著改变了WKY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特别是增加了Bacteroides barnesiae的丰度。此外,ESC还影响了血清代谢物和海马蛋白质组的变化,尤其是鞘脂代谢相关代谢物(如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和蛋白质(如Spitc1、Enpp5、Enpp2)的表达显著增加。
图1:ESC改善抑郁样行为和大鼠MGB轴损伤的实验流程图
进一步的多组学分析表明,ESC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鞘脂代谢途径,改善了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具体而言,Bacteroides barnesiae与鞘脂代谢相关代谢物和蛋白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该菌可能通过调节鞘脂代谢途径间接促进ESC的抗抑郁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ESC干预显著改变了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中的代谢物水平,进一步支持了ESC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假设。
图2:结肠内容物中微生物群的特征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ESC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鞘脂代谢途径改善抑郁样行为的新机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菌群、代谢物和蛋白质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具体作用,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抑郁症# #肠道菌群# #艾司西酞普兰# #鞘脂代谢#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