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4 例
2019-03-06 陈媛 张芙蓉 宋智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例1 女, 77 岁。头皮皮疹伴痒 2 个月,加重 1 周。2 个月前右颞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伴 瘙痒,外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予氟芬那酸丁酯 外用,效果欠佳。后丘疹增多融合,呈条带状分布。 1 周前皮损脱屑,瘙痒加重,无光敏感。皮肤科情况:右颞部呈开口向后的“C”型条带状暗红色斑块, 沿 Blaschko 线( 以下简称 B 线) 分布,上覆少量鳞屑 ( 图1a ~1b) 。实验室检查:
1临床资料
例1 女, 77 岁。头皮皮疹伴痒 2 个月,加重 1 周。2 个月前右颞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伴 瘙痒,外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予氟芬那酸丁酯 外用,效果欠佳。后丘疹增多融合,呈条带状分布。 1 周前皮损脱屑,瘙痒加重,无光敏感。皮肤科情况:右颞部呈开口向后的“C”型条带状暗红色斑块, 沿 Blaschko 线( 以下简称 B 线) 分布,上覆少量鳞屑 ( 图1a ~1b)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免疫球蛋白 及补体、 ANA、 ENA 谱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 角 化过度,角栓形成,表皮不规则增生与变薄,局灶性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符合盘状红斑狼疮( DLE) ( 图 1c) 。诊断: 线 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LCLE) 。治疗: 硫酸羟氯喹片 0. 2g, 2 次/d,口服, 2 个月后皮损好转。
例2 女, 19 岁。左顶部皮疹 1 年,左额皮疹伴 痒2 个月。1 年前左顶部头皮出现一黄豆大小斑 块,后逐渐延伸为开口向右的“C”字型条带,皮疹部 位脱发,无光敏感。2 个月前左前额出现一类似斑 块,伴轻度瘙痒,后延伸为短条带状。皮肤科情况: 左顶部呈开口向右的“C”字型条带状红色斑块,左 前额发际线部位纵向短条带状红斑,沿 B 线分布 ( 图2a ~2d)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免疫球蛋白 及补体、 ENA 谱均正常, ANA 1∶ 100( + ) 。头顶皮 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角栓形成,表皮变薄,基底 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真皮血管附属器周围 淋巴细胞浸润,病理符合 DLE( 图 2e ~ 2f) 。诊断: LCLE。治疗:硫酸羟氯喹片 0. 2g, 2 次/d 口服, 3 个 月后两处皮损均好转。
例3 男, 39 岁。面部皮疹伴痒 1 年半。1 年半 前左鼻唇沟及左额出现数个红色米粒大小丘疹,伴 轻度瘙痒。外院诊断为“湿疹”,予抗组胺药等治疗 无效。后丘疹变大增多融合,表面出现鳞屑,无光敏 感。皮肤科情况:左鼻唇沟处纵向条带状红色斑块, 左额数个散在红色绿豆大小斑块,沿 B 线分布,其 上覆少量鳞屑( 图 3a ~ 3b)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 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ANA、 ENA 谱均正常。免疫 荧光: IgG、 IgM 弱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 角化过 度,表皮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附属器 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病理符合 DLE( 图 3c) 。诊断:LCLE。治疗:硫酸羟氯喹片 0. 2g, 2 次/d 口服 2 个 月,减为0. 1g, 2 次/d 口服2 个月,基本痊愈。
例4 女, 32 岁。左下颌皮疹伴痒2 个月。2 个 月前左下颌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红色斑块,后逐渐融 合为线形,无明显自觉症状,无光敏感。皮肤科情 况:自左下颌向左颈的线状暗红色斑块,上覆鳞屑, 沿 B 线分布( 图4a ~ 4b)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ANA、 ENA 谱均正常。组织病 理活检示:角化过度,角栓形成,表皮变薄,基底细胞 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真皮血管附属器周围淋巴 细胞浸润,病理符合 DLE( 图 4c) 。诊断: LCLE。治 疗:0. 03%他克莫司, 2 次/d 外用2 个月,皮疹好转。
2 讨论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linear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LCLE) 为红斑狼疮的罕见变异型,最初 见于沿B 线分布的盘状红斑狼疮 (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 ,后发现其他类型如亚急性皮肤型 红斑狼疮 ( 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SCLE) 、狼疮性脂膜炎 ( 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 LEP) 、肿胀型红斑狼疮( lupus erythematosus tumid, LET) 、 DLE 与 LEP 的重叠型等也可呈线状排 列,且一般仅有皮肤损害而很少累及系统, Abe 等[1] 将它们统称为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迄今本病国内 报道仅20 余例[23] 。 B 线由 Blaschko 于 1901 年首次提出并描绘, Restano 等人完善。其与皮纹线、皮节、神经血管的 分布走向均无关,形成机制未明。目前认为 B 线代 表了外胚层发育的延展方向。在胚胎形成期受精卵染色体发生突变,形成基因组嵌合体,并继续克隆表 达。突变细胞相当于抗原,正常情况会处于耐受状 态,但在某些诱因的刺激下会失去耐受,并表现为肉 眼可见的炎性皮损,与正常细胞形成的皮肤之间交 错形成。诱因可能为紫外线、感染、药物、创伤、杀虫 剂和重金属等[45] 。
2016 年Jina 等[5]分析93 例LCLE 患者后发现: 18 岁以下患者约占半数,无性别差异,头面部多见 ( 68. 8%) ,盘状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脂膜炎最多见 ( 37. 6%和 21. 5%) ,光敏感少见( 11. 8%) ,抗核抗 体阳性率低( 28. 0%) ,治疗有效率高( 89. 5%) ,发 展为 SLE 少见( 6. 5%) 。这与 Rockmann 等[6]2006 年的总结基本一致。本文4 例患者组织病理均符合 DLE,皮损均沿 B 线线状或条带状分布,无系统受 累,诊断明确。且 4 例患者均位于头面部, ENA 谱 均阴性,仅1 例 ANA 1∶ 100 +,均无光敏感,与已有 结论一致。国内目前仅有3 例免疫指标轻度异常的 报道[3, 78] 。
LCLE 临床罕见,且皮疹无特异性,易漏诊误 诊,应注意鉴别,尤其与线状分布的疾病,如线状硬 皮病、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线状银屑病、线状表 皮痣、复发性线状棘层松解性皮病、 Moulin 线状皮肤 萎缩等,依靠组织病理必不可少。目前普遍认为羟 氯喹为一线药物,其对皮肤型红斑狼疮有效率可达 80%以上[9]。局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氨苯砜[10]、 沙利度胺、他克莫司、雷公藤等均有一定疗效。前 3 例患者皮损较明显,且例2 及例3 存在多处皮损,笔 者采用羟氯喹口服治疗。例 4 患者无自觉症状,斑 块较薄,患病时间不长,笔者采用 0. 03% 他克莫司外用。4 例疗效均满意,未发展为 SLE。
参考文献略。
原始出处:
陈媛, 张芙蓉, 宋智琦, 等;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4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68-71.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皮肤型红斑狼疮#
81
#狼疮#
61
#红斑#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