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属嗜肝DNA病毒科,该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两个属,引起人体感染的是正嗜肝DNA病毒属。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可诱发一系列肝脏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影响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01案例经过
又是一个精神饱满的工作日,像往常一样审核结果,一组特殊的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如图所示,出生2天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我们知道,HBV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即分娩前后及过程中由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感染新生儿,该传播途径在中国占很大比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40%~50%的患者均来源于母婴传播。
因此我们首先考虑,可能是患儿母亲乙肝阳性,通过分娩传染给患儿而导致此结果。立即联系临床,询问此患儿母亲的乙肝结果。临床医生回复我们,其母亲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这与我们的思考方向相悖。该患儿的乙肝究竟从何而来?
02案例分析
患者信息:女,2天,新生儿科,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我科免疫学项目采用的是磁珠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易受溶血、脂血或黄疸等标本性状的影响。查看标本,发现标本有明显黄疸,立即与临床沟通,建议隔天重抽血后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查看标本性状,无明显黄疸及溶血、脂血;检测过程无异常,当日质控在控;为避免仪器和试剂产生的偶然因素,更换了一台同款仪器,重做标本,结果同前。
此时,我们仍对此结果持怀疑态度,第二次与临床沟通,了解到此患儿刚完成乙肝疫苗的注射,出现此种阳性结果是否与患儿接种乙肝疫苗相关呢?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接种乙肝疫苗可使部分<1周龄的婴幼儿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呈低浓度阳性[1] 。谜题解开了,结果正常发布,并提示临床该患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可能由乙肝疫苗导致。
03总结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乙肝疫苗接种是有效控制HBV传播的必要手段,我国在2007年后开始推行《扩大国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接种乙肝疫苗,实行新生儿强制计划免疫,一出生就接种,即新生儿24小时内即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是1个月后,第三针是6个月后。
目前我院使用的乙肝疫苗是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 这种疫苗是由重组酵母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加入佐剂吸附制成。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 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 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接种乙肝疫苗可使部分<1周龄的婴幼儿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呈低浓度阳性,而并非乙肝病毒的真正感染[1]。这种低浓度阳性情况可在疫苗接种1周后转阴。
因此,我们检验人在遇到此种结果时,应及时与临床沟通,建议临床如果需要检测新生儿的乙肝表面抗原应避开这个时期。临床医生同样应考虑到乙肝疫苗对HBsAg检测的影响,对于低浓度阳性标本应1周后跟踪检测确认。
04括展
乙肝传播途径:
(1)血液、血液制品等传播:HBV在血液中大量存在,极少量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除输血外,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指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携带有HBV的母亲可以通过血流感染胎儿。
(3)密切接触传播:已证实涎液、汗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体液中均含有乙肝病毒,密切的生活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传播是常见传播方式。
(4)医源性传播:在医疗或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病毒传播,包括使用受污染或消毒不严的针管、针头、采血器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