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验的意义

2022-10-25 检验之声 检验科之窗

β2-微球蛋白(β2-MG)是人体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是细胞中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子的一部分。相对分子质量仅11800。

一、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

1β2-微球蛋白

  • 定义

β2-微球蛋白(β2-MG)是人体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是细胞中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子的一部分。相对分子质量仅11800。

正常人β2-MG的合成率及从细胞膜上的释放量相当恒定,半衰期约107min。由于β2-MG相对分子质量小,可以从肾小球自由滤过,约99.9%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分解破坏,故正常情况下尿中的β2-MG排出量极低。

  • 本实验室参考范围

成人尿 β2-MG 0-0.1mg/L、血 β2-MG 0.8-1.8mg/L。

  • 临床意义

1.尿液β2-MG测定主要用于监测近端肾小管的功能,是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的非灵敏和特异的指标。急性肾小管损伤或坏死、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衰、肾移植排斥反应期、尿路感染等,尿中β2-MG含量增加。

2.β2-MG清除率(Cβ2-MG)是鉴别轻度肾小管损伤的良好指标。肾小管损伤时,其重吸收率只要减少10%, 尿中β2-MG排泄量就要增加30倍左右,因而Cβ2-MG呈高值;无肾小管损伤时,Cβ2-MG多在参考范围内。Cβ2-MG/CAlb值对于鉴别肾小管或肾小球损伤最有用。肾小管损伤时,Cβ2-MG/CAlb明显上升;肾小球损伤时,Cβ2-MG/CAlb明显减低。

3.血清β2-MG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CFR及肾血流量降低时,血清β2-MG升高与GFR呈直线负相关,并且较血肌肝浓度增高更早、更显著。

4.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时,B淋巴细胞增多,细胞脱落的β2-MG,血、尿β2-MG均升高明显增多,所以血清β2-MG是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

  • 评价

当肾脏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对肾小球正常滤过的尿小分子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5000~40000)重吸收障碍,排泄增加,故小分子蛋白尿又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多为轻度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如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尿蛋白-1等为主,是早期肾小管损伤标志性指标。

2α1-微球蛋白

  • 定义

α1-微球蛋白(α1-MG)是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33000,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表面,产生量较恒定。α1-MG有游离型和与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结合型。结合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游离型可自由透过肾小球滤膜,原尿中α1-MG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降解,尿中含量极微。

  • 本实验室参考范围

成人尿 α1-MG 0-12mg/L。

  • 临床意义

1.尿α1-MG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功能损伤,肾小管对α1-MG重吸收障碍先于β2-MG,不受恶性肿瘤的影响,在酸性尿液中不会出现假阴性。因此,尿α1-MG比β2-MG更能反映肾脏早期病变,是肾近端小管早期损伤的标志性蛋白。

2.血α1-MG增高见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致,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血α1-MG、β2-MG与血肌酐呈明显正相关。

3.血α1-MG降低见于肝炎、肝硬化等肝实质性疾病。

评价

1.尿液标本要新鲜。标本中的浑浊和颗粒可能干扰测定结果,尿液标本在测定前要离心,分离上清液。标本在2~8℃储存不超过8天。标本不能冷冻,否则α1-MG浓度显著下降。

2.尿中α1-MG在弱酸性尿液中稳定性较好,很少受pH值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其稳定性优于β2-MG和RBP。

3视黄醇结合蛋白

  • 定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肝脏合成分泌至血液中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2000,广泛分布于血浆、尿液、脑脊液以及其他体液中。RBP与视黄醇、前白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体内90%的视黄醇至机体组织。当视黄醇被靶细胞摄取后,RBP便游离在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在近曲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分解,正常人尿中RBP排量极少。RBP的产量相对恒定,不受性别、体位、尿液pH值的变化及昼夜间差异的影响,是诊断肾小管损伤及功能障碍的一项比较准确、可靠的指标。

  • 本实验室参考范围

成人尿 RBP 0-0.7mg/L。

临床意义

尿RBP排量与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明显相关,影响了RBP的重吸收和降解,尿中RBP排泄增多。因此,尿RBP可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的损伤,可作为监测病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项灵敏的生物化学指标

  • 评价

尿RBP和β2-MG都是反映近端肾小管功能的蛋白质,但前者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不受pH和蛋白水解酶的影响。

二、肾近端小管细胞损伤检查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 定义

近端小管细胞损伤时,可伴有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泌功能改变,同时还可出现脲酶含量的变化。正常人尿液中含酶量极少,主要来源于肾小管,尤其是近端小管细胞。各种肾脏疾患,特别是肾小管细胞受损时,肾组织中的某些酶排出量增加或在尿中出现,从而使脲酶活性发生改变。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中的溶酶体水解酶,与黏多糖类及糖蛋白代谢有关。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较高。NAG相对分子质量约140000,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故尿中NAG主要来自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此酶在尿中稳定。尿NAG活性可作为肾小管实质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物。

  • 本实验室参考范围

成人尿 NAG 0.3-12U/L。

  • 临床意义

1.肾小管毒性损伤:氢基糖苷类抗生素、顺铂等抗癌药物、重金属等引起的肾小管毒性损伤均可使NAG升高,早于尿蛋白和管型出现。尿NAG测定可作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肾毒性监测试验。

2.肾小球病变: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炎等尿NAG活性升高,与病变程度相关。糖尿病肾炎早期,由于滤过压增高,滤过膜负电荷减少,裂孔变化,血浆白蛋白滤出增加,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后,尿白蛋白排泄可不增加,但此时,因细胞溶酶体被激活,导致尿NAG升高,且NAG/ Ucr值增高,先于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变化。尿液中的NAG、α1-MG及mA1b三者联合检测易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肾损害。

3.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时尿NAG显著增高,上尿路感染高于下尿路感染,有助于感染的定位诊断。

4.肾移植的监测:肾移植排异反应前1~3天尿NAG可增高,有助于排异反应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评价

1.NAG是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的灵敏指标,方法简便、快速、采样方便,无创伤性。

2.NAG虽然不能经肾小球自由滤过,但是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病变时NAG可升高,因此,在使用该指标诊断肾小管疾病时需首先排除肾小球病变。尿NAG增高主要用于早期肾毒性损伤,尿α1-MG和β2-MG增高则主要见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彼此不能替代,联合检测更有价值。

3.在水负荷加重、剧烈运动后,尿NAG可出现一过性升高,但持续时间很短。如尿中NAG出现异常变化时,要高度警惕肾小管病变或肾毒性损害。动态观测尿NAG的变化,可以监测病情的变化趋势。若NAG持续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

4.尿液中NAG的升高常与损伤的部位、程度有关。在肾小管损伤的早期,由于细胞内溶酶体膜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尿液中NAG逐渐升高;随着酶的进一步分泌,细胞结构破坏,最终细胞坏死,尿NAG不再升高;如果肾小管损伤的病因得以纠正,则尿NAG下降,并伴随肾小管细胞功能逐渐恢复。

缺血、感染、遗传、免疫抑制和毒物等均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肾功能障碍。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和激素也可导致肾小管功能改变。因此,进行肾小管功能检查对了解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动态观察肾功能变化、了解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