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年度巨献——2016年度趣味研究热文

2016-12-21 MedSci MedSci原创

【1】跟爱人接吻时,你的头转向了哪一侧?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吻”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过“吻”最常见的还是在爱情和亲情之间。爱情和亲情是不同的情感关系,那么两种“吻”之间是否会有差异?答案是,当然有!首先研究对象是各种“吻”的照片,来源是各大网站。亲情之间的吻的照片有529张,包括父亲-女儿、父亲-儿子、母亲-女儿和母亲-儿子这四种组合。爱情之间的吻的照片有161张。通过对照片进行观察,作

不知不觉,2016年年关降至,这一年都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发现呢?来跟小编一起看看

【1】跟爱人接吻时,你的头转向了哪一侧?


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吻”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过“吻”最常见的还是在爱情和亲情之间。爱情和亲情是不同的情感关系,那么两种“吻”之间是否会有差异?答案是,当然有!

首先研究对象是各种“吻”的照片,来源是各大网站。亲情之间的吻的照片有529张,包括父亲-女儿、父亲-儿子、母亲-女儿和母亲-儿子这四种组合。爱情之间的吻的照片有161张。通过对照片进行观察,作者Jennifer Sedgewick 和Lorin Elias发现父母亲吻孩子的时候,头会向左转,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更倾向于头左转去亲吻自己的Baby。研究者猜测,父母习惯让自己的Baby枕在左手臂,因此在亲吻Baby时,头倾向于左偏。

而夫妻之间的吻则更多的倾向于头向右转。当进入新的浪漫关系的时候,大脑里左前扣带皮层和尾状区域的活动会增加,而夫妻之间的接吻和感情奖励联系在一起,当接吻时,大脑左半球的使用增加,导致双方的头更多的向右转。

不过研究也指出,情感不是决定“吻”时头转向的唯一因素,还有后天习得的行为等。(文章详情--Laterality:跟爱人接吻时,你的头转向了哪一侧?

【2】money在情侣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一项心理学领域的新研究表明,我们的浪漫选择不仅仅是基于感觉和情绪,而且也基于与别人相比我们是否会感到富有。

“我们想要更好的理解金钱对处于恋爱关系中的情侣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因为很少有人了解这一课题。以这种方式人们会有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关系。”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Darius Chan解释说。

这两个实验以存在异性恋爱关系的中国大学生为对象,对富有或贫穷的情侣们的配偶选择观念进行了分析。

在第一项研究中他们发现, 相比那些认为自己穷的男性,有钱男性并不满足于现有对象的外表吸引力,他们对短期情侣关系更感兴趣。然而,富有的女性对男性的外表没有更高的要求。

第二项研究中发现,相比处于经济弱势阶层的人,所有的富人参与者更容易与一个有吸引力的异性相互吸引。有趣的是,正如预期的那样,不管富裕还是贫穷多数男性会选择与更有吸引力的人坐在一起。

“研究发现,相比穷学生来说,有钱人对伴侣的外貌标准要求更高,他们更愿意进行短期交往。然而,对于女性来说,钱可能会使她们的交往策略变化较少,因为长期情侣关系的失去会使成本更高。”Chan解释说。(文章详情--Frontiers in Psychology :金钱在情侣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3】故事里不是骗人的,每天打游戏还能成学霸真有科学依据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能吸引人注意力的新鲜事物可以促进大脑蓝斑核脑区释放增强记忆力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能够促进新奇事物体验前后的记忆巩固,即使这些记忆与新奇事物本身毫无关联。

你大概在不少动漫小说中都见过这种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主角设定:整天打游戏的学霸。作为学酥或学渣的你可能对这种设定不屑一顾,毕竟故事里都是骗人的。但是,近日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那些能吸引人注意力的新鲜事物(比如打游戏)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增强记忆力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能够将你发生在游戏前后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即使这些记忆与游戏本身无关。

这项研究发表在9月7日的Nature杂志上。似乎在暗示我们可以改进一下课堂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方式。(文章详情--Nature:故事里不是骗人的,每天打游戏还能成学霸真有科学依据)

【4】你的身体是灵敏还是笨拙?答案写在基因中

柔软的刷子却觉得扎人。皮肤上振动的物体却感受不到它的振动。蒙上眼睛就不知道身体关节移动的方向。这些奇怪的感觉来自于两个女孩。9月21日,发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这两位患者的本体感觉缺陷。研究人员说,她们存在极其罕见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显得很笨拙而有些人的身体又出奇的灵活。

目前疾病还没有名字,它由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儿科神经学家Carsten Bönnemann发现。他注意到,这两个女孩有相同的身体症状,她们的臀部、手指和脚弯曲角度不同寻常,并且还存在脊柱侧凸。最显著的特征是她们行走困难,表现出极端地缺乏协调能力,不能感受到与她们皮肤接触的物体。

Bönnemann筛选她们的基因组并试图寻找她们可能共同存在的基因突变。最终,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名为PIEZO2的基因出现了严重的突变。此前已经有文献报道,该基因与触觉以及协调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文章详情--NEJM:你的身体是灵敏还是笨拙?答案写在基因中)

【5】工作不安全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根据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有工作不安全感的成年人,其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系的Jane E. Ferrie博士称:理想情况下,这些结果应该得到公共卫生方面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减少工作岗位的数量是不安全的。可悲的是,目前可悲的是,越来越喜欢小时合同工。在个人层面上,无论是工人还是健康护理专业人员,都应该意识到,暴露于工作不安全感的人,糖尿病风险可能会轻微增加;因此,任何糖尿病的症状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Ferrie和同事对先前公布的包括140825名成人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参与者平均年龄42.2岁,平均随访时间9.4年;评估工作不安全感在糖尿病发病风险中的作用。(文章详情--CMAJ:工作不安全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6】令人惊讶!啤酒让你更快乐、更友好

举杯向瑞士研究者致意,他们提供了你一定怀疑但又希望的科学论证。
  
研究报告指出,喝啤酒会使你变得更友好、更快乐、更少的抑制-甚至更性感;但是,这还不是全部。
  
第一作者、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精神药理学研究主任Liechti表示,我们发现,喝杯啤酒可以帮人们更快看见快乐脸庞,强化对正面情绪化情况的关注;换句话说,喝啤酒可让你更加社会化和更有同理心。
  
在研究30名男性和30名女性后,研究者获得这些不怎么发人深省的结论。随机指定半数研究对象喝足以让他们的血中酒精浓度达到0.4g/L的啤酒,(饮酒量与他们的体形成正比),其他研究对象一饮而尽的是不含酒精的啤酒。
  
在饮用前后,两组都进行了一些测试,包括面部识别、以及他们的同理心和性兴奋的测试;之后,两组对调,然后再重复进行测试。
  
其结果是,研究者发现,喝一、两杯后,人们更渴望去社交;对于妇女和那些较多社会抑制的研究对象而言,这情况特别为真。
  
研究发现,对于某些人,特别是妇女,饮酒使其更容易看色情图片。不过,并不会使他们更开放。
  
研究结果发表于9月19日精神药理学期刊,也将于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ECNP)年会中发表。
  
ECNP科学计划委员会前主任van den Brink医师表示,这是篇有趣的研究,符合「酒精是一种社会润滑剂」这个传统观念,当涉及到性接触时,适度使用酒精让人更快乐、更社交和更少抑制。(文章详情--令人惊讶!啤酒让你更快乐、更友好)

【7】给老鼠挠痒痒也能发篇Science?!

给实验老鼠挠痒痒也能发篇Science?!一点都没错,不过除了逗逗老鼠,科学家最新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还鉴定了挠痒痒在大脑中触发的神经元。这项研究为大脑如何产生欢乐这一缺乏研究的情感提供了解。

给实验老鼠挠痒痒,它会高兴的跳起来,兴奋地尖叫,乞求更多。除了描述这些可爱的反应,最新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鉴定了挠痒痒在大脑中触发的神经元。这项研究为大脑如何产生欢乐这一缺乏研究的情感提供了解。柏林洪堡特大学的研究者Shimpei Ishiyama说:“人们确实对正面的事情比如快乐、幸福和喜悦了解太少。”

科学家知道老鼠似乎享受来自人类的挠痒痒,但大脑如何产生这种情绪的是一个谜。虽然之前没有实验报告存在,Ishiyama说挠痒痒部分的实验结果是“令人惊讶地容易”。他只是把他的手伸在笼子里随便用手指拨弄大鼠的皮毛,它们表现出明显的喜悦。大鼠通过发射超声波50千赫的笑声来笑,人类无法听到。他们也会高兴得跳了起来,做出一个被称为“Freudensprünge”的杂技表演,追逐着Ishiyama放在笼子周围的手。用笑声作为测量,Ishiyama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肚子是老鼠的最怕痒的地方,而不是背或尾巴。(文章详情--Science:给老鼠挠痒痒也能发篇Science?!)

【8】在山里待上两周,你的血液就会发生改变

21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年龄在19-23岁之间的12位男性和9位女性)送到玻利维亚查卡塔雅山山顶的大本营。此处海拔为5260米。

登山前,科学家们对志愿者们的血液进行监控。接着,在一周内志愿者们的血液会分别受到多次检测,包括在3.2公里的登山过程中和在紧接着的下山1525米之后。

在经过了一周的休息后,志愿者们会再次上山,并再次完成3.2公里的徒步。

有趣的是,志愿者们认为第二次上山比第一次容易多了,他们在第二次徒步时也表现得更好。

这表明,志愿者们不仅在第一次登山时就适应了环境,在回到低海拔环境后,他们体内产生的一些变化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当研究人员分析血检结果时,他们意识到,血红细胞并不是被替代了,它们在志愿者第一天上山的几个小时内就开始快速发生变化。

研究团队还发现,因海拔变化引起的血红细胞能力提升所带来的对肌肉及重要器官的输氧能力提升的过程比科学家们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室之外获得血红细胞在高海拔区域生物性改变的证据。就像洛维特所说的那样,由于血红细胞的生存期是大约120天,所以,在它们的生存期内,这种改变会一直存在着。

研究团队总结说:“这是我们首次发现支持性证据,证明血红细胞具有代谢适应性。这种适应性确保了当人们进入高海拔的低氧地区时,血红细胞会在几个小时内发生改变。”

这一发现令人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即使你不像世界上其他1.4亿人一样天生就生活在东非、亚洲、以及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等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大于2,500米),并拥有适宜在上述高海拔地区生存的基因变化,你的身体也一样可以发生变化,来适应低氧环境带来的挑战。(文章详情--J Proteome Res:在山里待上两周,你的血液就会发生改变)

【9】神奇,出生年份可预测获得流感传染病的几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图森市亚利桑那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你的出生年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你在一种动物起源的流感病毒爆发中如何可能患上严重性疾病或死亡。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1月11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otent protection against H5N1 and H7N9 influenza via childhood hemagglutinin imprinting”。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之前接触过一种流感病毒很少或不会对新的能够从动物跳跃到人体中的流感病毒给予免疫保护。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亚利桑那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Michael Worobey说,“甚至一种相对较弱的温和的流感大流行事件,如2009年爆发的H1N1猪流感流行病也会造成数万亿美元损失。一种重大的流感流行病,如在1918年观察到的那次流行病,有潜力杀死大量人,并且严重打击世界经济。”

研究人员研究了两种禽流感病毒:H5N1和H7N9,其中每种病毒已导致上百人患上严重性疾病或死亡。这两种病毒引发全球担忧,这是因为它们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获得突变,从而允许它们不仅轻松地从禽类跳跃到人体中,而且在人宿主之间快速地扩散。(文章详情--Science:你的出生年份可预测获得流感传染病的几率)

【10】也许我们能够唤醒自己3岁前的记忆

我们很多人都不记得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了,但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的记忆永久消失了,它仅仅是沉睡在我们的大脑深处,只要时机合适,它们便会再次重现。

虽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基于实验室小鼠,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毕竟,我们保留了很多小时候的记忆,例如如何行走以及如何交流。所以说我们的童年记忆只是暂时封印了起来。

当我们成年时,我们所谓的那些难以回忆的童年记忆实际上是情景记忆,主要是一些细节,例如是谁?发生了什么?何时发生?发生于何地?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

这些情景记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许多人在2-4岁之前并不能回忆起这些记忆。这种现象叫做童年健忘症,在其他年轻动物中也有发生。

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7天大的实验室小鼠进行了研究,它们的年龄相当于人类2-3岁的孩子。研究人员需要让这些小鼠将盒子边缘和轻微电击的感觉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质,它有助于神经元的形成和生长。而且这种蛋白质似乎在大脑保持长期记忆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类和小鼠都具有这种蛋白质,当我们的大脑重建因童年健忘症而失去的记忆时,尚不清楚它会不会在二者间具有相同的效果。

但是科学家们如果以否种方式在人群中复制相同的童年记忆(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可能性”),它就可以重启我们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重温大多数人可能永远忘却的记忆。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Andrii Rudenko和Li-Huei Tsai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评论中写到,这项研究开启了新天地!(文章详情--Nature子刊:也许我们能够唤醒自己3岁前的记忆)

【11】脑海中的“橡皮擦”, 中国科学家找到办法删除恐怖记忆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禹永春课题组的实验表明,将胚胎脑内抑制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成年动物的杏仁核中,可以有效抑制恐惧记忆的“再生长”,这提示为消退恐惧记忆可以采用新的策略。

谈及“恐惧”,人们难免会“色变”。尤其是遭受创伤后产生的恐惧,宛如一枚“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撩拨心弦”。为了解决恐惧情绪造成的“连锁反应”,目前多采用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等综合策略,以克制恐惧的“反弹”。然而,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的持续性一经中断,原有恐惧便会再次涌上心头。

复旦大学12月9日披露,该校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禹永春课题组的实验表明,将胚胎脑内抑制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成年动物的杏仁核中,可以有效抑制恐惧记忆的“再生长”,这提示为消退恐惧记忆可以采用新的策略。

本项研究表明,移植年轻的抑制性神经元可以使成年宿主杏仁核年轻化,从而使宿主杏仁核具有更强的可塑性,使得原本已经获得恐惧记忆的小鼠更容易经过恐惧消除训练而抑制恐惧记忆的唤醒。该研究不仅对于深入理解杏仁核恐惧记忆环路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思路。该研究成果以《不成熟抑制神经元移植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除》(Fear erasure facilitated by immature inhibitory neuron transplant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最新的《神经元》(Neuron)杂志。(文章详情--脑海中的“橡皮擦”, 中国科学家找到办法删除恐怖记忆)

【12】胖了真的会变笨

剑桥大学的露西·奇克(Lucy Cheke)和她的同事邀请了一群人来到他们的实验室做 “寻宝游戏”。

这些参与者进入了计算机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下,在这个环境中会有许多东西掉落在他们的周围,之后他们通过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来检测他们的记忆力,例如他们把一个特定的东西藏在什么地方。

在测试的时候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呢?你或许会认为智商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而非腰围。但是奇克发现,体重指数(BMI,一种利用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来衡量胖瘦的方法)和记忆衰退之间具有清晰的联系。在寻宝游戏中,BMI更高的参加者表现得更加糟糕。

奇克的研究结果为肥胖与脑萎缩和记忆衰退之间的联系贡献了一点微小的证据,在最近的研究中,这种证据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奇克的研究表明,肥胖症可能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

有趣的是,这个研究也显示肥胖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超重或是肥胖不仅仅会影响记忆的功能,也会通过改变我们对此前进食经历的记忆,从而改变我们未来的进食行为。

奇克开始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是一个偶然。“当时我正在研究人们想象未来状态的能力,特别是在决定食物方面,”她说道。“如果你处于饥饿状态,你会想象你在未来也是饥饿的,但是肥胖人群做出这类决定就不是基于想象,而是基于对事实的判断。”(文章详情--还吃?胖了真的会变笨)

【13】关于快速眼动(REM):脑子在做梦,身体却瘫着动不了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我们大多数人都陷入一种类似瘫痪的状态。然而,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人则否。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这种匪夷所思但极具破坏性疾病背后的神经机制。

快速眼动(REM)睡眠是睡眠周期的一个天然组成部分;做梦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的事情。大约20%的睡眠是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度过的,后半夜最常见。

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是肌张力降低,肌肉呈现放松状态。这一阶段的睡眠周期也被称为“反常睡眠”,因为,虽然我们的身体是静静地躺着,但我们的大脑和眼睛却都高度活跃着。

为了确保我们不在睡觉的时候伤害自己,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在REM睡眠行为障碍(RBD)人群的大脑中,阻断我们思想与运动之间联系的机制出了点问题。RBD与这一阶段睡眠的神经机制被破坏有关。RBD人群,他们的梦境被带到生活中——但绝非浪漫的、迪士尼般的感觉。RBD人群在REM过程中体验到的不是瘫痪,相反,他们把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他们在做梦的时候会说话、乱踢乱打,甚至从床上跳起来。这种无意识的活动对于他们的伴侣或是他们夜间接触的任何人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文章详情--关于快速眼动(REM):脑子在做梦,身体却瘫着动不了)

【14】几岁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这背后居然也有基因差异的影响

来自全球多个机构的250多位社会学家、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对几十万的样本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后发现,DNA序列的12个基因位点与人一生中生育第一胎的年龄、子女数量显著相关,其中有10个基因位点是之前没有被意识到是会影响生育行为的。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主导,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参与。

此外,这项研究还表明,与第一次生育年龄相关的基因变异,也与其他生殖和性发育的特质相关联,比如女性的初潮年龄、男性青春期的嗓音改变年龄,以及女性的停经年龄。

12个基因位点得以被发现,依靠的是对欧洲238064例男女的第一次生育年龄,以及343072例男女的子女数量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所有影响因素当中,12个区域的基因变异总共解释了个体间0.9%的第一次生育年龄差异、0.2%的子女数量差异。(文章详情--几岁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这背后居然也有基因差异的影响)

【15】一孕傻三年是有科学依据的!

俗话说“一孕傻三年”!不少妈妈们老是抱怨自从有了宝宝,记忆力下降,智力也急速下降。以前聪明伶俐的自己再也找不见了。

有些人说,这是刚刚升级做妈妈的不适应;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年纪越来越大,智力当然会下降。可是,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妈妈们的疑惑,却始终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表明,妈妈们确实是“变傻了”。

众所周知,怀孕涉及激素的激增和一些相关的生物适应。那么,怀孕是否对人类大脑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呢?

一篇发表在Nat Neurosci上的文章首次前瞻性地研究了怀孕对人类大脑的影响。

此项研究针对首次妊娠的母亲、父亲以及未经产的对照人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怀孕使大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脑灰质中促进社会认知能力部分的体积的减小。

这些变化对于母亲是选择性的,并且高度一致,正确地将所有妇女分类为经历怀孕的或未怀孕及两者之间的时期。

有趣的是,脑灰质体积的减少显示了与对产后妇女的婴儿有反应的大脑区域的大量重叠。(文章详情--Nat Neurosci:一孕傻三年是有科学依据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5075, encodeId=2bff1650e512, content=有点意思,脑洞大开,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60616/IMG5762A3665DC7B3997.jpg, createdBy=df0a1649089, createdName=ys2323, createdTime=Fri Dec 23 09:38:13 CST 2016, time=2016-12-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40321, encodeId=3f0d15403212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e0e929e4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趣味#</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2974, encryptionId=9e0e929e4c8, topicName=趣味)],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b0aa13204518, createdName=lilili1108, createdTime=Fri Dec 23 07:35:00 CST 2016, time=2016-12-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12-23 ys2323

    有点意思,脑洞大开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5075, encodeId=2bff1650e512, content=有点意思,脑洞大开,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60616/IMG5762A3665DC7B3997.jpg, createdBy=df0a1649089, createdName=ys2323, createdTime=Fri Dec 23 09:38:13 CST 2016, time=2016-12-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40321, encodeId=3f0d15403212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e0e929e4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趣味#</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2974, encryptionId=9e0e929e4c8, topicName=趣味)],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b0aa13204518, createdName=lilili1108, createdTime=Fri Dec 23 07:35:00 CST 2016, time=2016-12-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12-23 lilili1108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