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诊疗4大误区一一破解
2015-07-22 心在线 心在线
误区一:把房颤当成冠心病的症状 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冠心病,因此,如不留心鉴别,临床上很容易把房颤当成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常规进行冠脉造影,甚至在发现狭窄后,马上置入支架。忽略了考虑狭窄与症状是否相关,抗凝治疗是否有效等。 破解方法: 1. 房颤大多与冠心病无明显关系,除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衰或高血压,只有冠心病而没有这些合并症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只有不到2%。 2.
误区一:把房颤当成冠心病的症状
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冠心病,因此,如不留心鉴别,临床上很容易把房颤当成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常规进行冠脉造影,甚至在发现狭窄后,马上置入支架。忽略了考虑狭窄与症状是否相关,抗凝治疗是否有效等。
破解方法:
1. 房颤大多与冠心病无明显关系,除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衰或高血压,只有冠心病而没有这些合并症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只有不到2%。
2. 重视房颤的病因,注意是否合并相关疾病,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
3. 加强症状的综合评估。遇到有冠脉病变的患者,要积极评价是否有心肌缺血,是否一定要马上放支架。
误区二:不系统评估就直接进行室率控制
有的医生遇到房颤患者,不是先仔细评估,而是直接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和便捷性,但由于效果一般、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已经逐渐被房颤治疗新技术所取代。
破解方法:
1. AFFIRM试验证实,根治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才能有效改善生存。近年来,在探索房颤有效节律控制的方法中,导管消融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超过1.6万名患者的房颤导管消融全球调查发现,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趋于稳定>70%(阵发性房颤83.2%,持续性房颤75%,永久性房颤72.3%)。2014年美国AHA/ACC/HRS房颤指南中,推荐导管消融为症状性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首选治疗方法。
2. 建议尽早进行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要“防患于未然”,在疾病最早期积极控制节律,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系统评估,必要时进行导管消融治疗(І,A推荐)。
3. 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当优选导管消融治疗进行节律控制(Ⅱa,A推荐)。
误区三:对高危型房颤轻易放弃节律控制
临床上,很多医生碰到合并心衰、有过脑卒中等的“高危”房颤患者就“犯怵”,治疗上也不敢有“大动作”,越保守越安全。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有些片面,对于高危型房颤患者,积极节律控制反而有助于改善预后,让患者获益。
破解方法:
1. 虽然高危型患者导管消融的总体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是患者的临床净获益更高。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降低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控制房颤,是治疗关键。
2. 很多有过多次脑卒中发作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高,房颤反复发生,又让卒中风险居高不下。对此,积极、主动通过导管消融等手段控制节律,能很好地预防卒中再次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传统治疗方法随访中死亡风险高达30%。通过积极有效控制房颤,可以早期预防和减轻心衰,从而降低终点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
误区四:房颤终止后窦性停搏“舍本逐末”
对于房颤终止后窦性停搏的患者,很多医生会选择置入心脏起搏器(ICD)治疗。这种治疗选择虽然没有原则性问题,但对患者来说,未必是最佳选择。如果患者的停搏与房颤密切相关,那么起搏是“治标”,消除房颤才是“治本”。
破解方法:
1. 认清病因、仔细鉴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慢型”中,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是治疗关键,而停搏是继发性的病窦改变。控制住“快”,“慢”就成了可逆的。
2. 对于此类患者,通过导管消融根治房颤,或许就能恢复窦性心律,不再诱发窦性停搏,也不必再置入起搏器。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误区#
46
心内科
120
待研究的很多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