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中医药再次受到重点关注,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中医药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动脉网整理发现,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和提案主要集中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中医国际化等方面。
同时,亦强调与“医改”的联动,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取得了哪些成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介绍了中医药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
他表示,全国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80%以上的社区服务站和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下一步,在解决中医药服务“有没有”的基础上,要着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中医人才骨干培养;建立医联体,把城市里优质的医院资源下沉到基层;同时中医诊所已经从审批制变成备案制,更多人可以开办门诊部,群众将获得更加多元、多样的中医服务。
中医药“走出去”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很多沿线国家都对中国的中医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方面的协议。
中国在国外建立了17个中医药中心。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国际准入还面临一些障碍,中医药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怎么接受更好的中医药服务。”王国强表示,中医药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但短板和弱项也在基层。
老百姓特别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还有康复期的人,到大医院排队治疗耗时耗力不方便,特别希望在家门口得到中医治疗。
所以应该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基层培养一万名以上中医药骨干。
2018两会中医药有哪些看点?
成绩之外,中医药传承发展及产业化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待解,这也是医药界尤其是中医药产业相关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关注的重点。
动脉网检索发现,近年与中医药相关的建议、提案集中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中医国际化等方面。
近两年中医药相关建议、提案汇总
可以看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中医药发展传承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和意见,民族药、中药产业化是关注焦点。
除了正式的建议、提案,医药界代表在两会期间对中医药发展表达的观点亦非常精彩。在2018年第十届“声音?责任”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多位代表表达了他们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从中药全产业链捋顺发展秩序
随着药品供给侧改革及“三医”联动医改的深入,药品消费的升级,整个医药行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可以说是一个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
生产好药、新药、良药的优秀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也要站在一个民族复兴的高度,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中国的制药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以中药产业发展为例,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第一,在中药整个产业链中,从药材种植、产地加工、饮片生产、提取物生产、成药生产等秩序都比较混乱。
没有好的药材,一定做不出好的中药饮片,也做不出好的中成药。没有好的中药,也就没有整个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希望国务院相关部门,能够牵头对中药产业的全产业链,特别是上游产业链进行较好的规划,同时进行严厉的专项整治,使中药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第二,近两年医疗终端市场包括卫生部门、卫计部门、社保部门从政策上对中药存在歧视,主要表现在“限药”。
看上去医保目录加了很多中药品种,但在医疗终端使用的过程中加了很多限制,所以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政策上面,都非常不利于中药进入市场。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中西药并举,并不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如何并举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超:扶持龙头企业和大品种提升中药国际竞争力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产业的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临床价值、科学价值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最近,中华中医药协会、中药大品种联盟、万方数据等编着了《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对中药的科技理念有很好的指导性,应该作为下一轮中药品种做大、做强科技竞争力的重大体现。
近年来,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很多困境,2015年-2016年整个工业的增长都在放慢,分别为9.02%和9.92%。
这使得《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中提到的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要占到医药总产值的30%以上,中药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任务非常艰巨。
以科技造就中药的精品,靠价值去推动市场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药发展的燃眉之急。
建议加大对中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中药企业的制药航母,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对规模大、质量优、科技实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另外,建议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大品种战略,积极进行二次深度开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带动行业升级,出台政策支持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市场前景广泛的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深入基础研究,不断提高标准。同时,政府要在税收、价格、科技保护,以及在招标、进入相关目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中医药产业将迎发展黄金期
中医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持续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中医药事业,并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蛋壳研究院发布的《中医药产业2017现状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突破10亿人次;医疗收入达到3648亿元,接近医疗机构总收入的10%;中医类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22.5万人,执业医师54.3万人,占比44.3%;全国在业中医馆数量达到477家,年均增长78.1%。
报告发现:
医疗AI注入动力,智能中医方兴未艾
2020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 3 万亿
机构规模逐年扩大,增速持续提高
中医医师人才匮乏,高学历人才占比仅为 35.7%
中医馆成为新宠,发展迅速
中医养生未来将成为标准健康方式
共享诊所成为中医诊所发展的新业态
从政策层面看,近年颁布了多项中医药相关政策。涵盖了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人才、中药以及中医技术设备发展规划等方方面面。
其中《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将中医诊所的开办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大大降低了诊所开办门槛,拟办诊所只需向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颠覆各个产业的技术力量,中医药产业也在本次技术浪潮的冲击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慧中药房、智能中医设备、中医学习系统等新工具、新业态。
产业层面,过去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在 2017年,已经达到17500亿元,同比增长21.1%。据《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
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以及消费升级是中医药产业规模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产业的转型升级,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需要内部元素主动变革。
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革创新和未来走势,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产业的发展前景。
蛋壳研究院根据对相关业内人士的采访和对产业信息的全面梳理,发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1、养生保健需求上升,中医养生未来将成为标准健康方式
我国人均 GDP 已突破 8000 美元,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阶段,健康观念已在悄然转变,越来越注重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意识增强。
未来中医诊疗由“病中治疗”向“病前管理”延伸,为广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士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解决案,“治未病”将成为中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
2、中医诊所规模将逐步扩大,连锁化成为必然
诊所开办改为备案制,社会资本申请诊所更加容易,社会资本的参与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所的数量。而连锁化运营方式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也有利于打造品牌影响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诊所连锁集团。
3、共享诊所成为中医诊所发展的新业态
共享诊所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通过对场地、设备的共享共用,来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坪效。
另外,中医更加看重药材和中医师的口碑,诊疗设备投入较少,而且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推出,为共享诊所的发展形成有利条件。
在政策扶持、经济水平提升、人口结构转变以及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中医药产业孕育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医服务将打通“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管理”环节,为人们的健康管理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同时,连锁诊所和共享诊所将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未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将迎黄金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医药#
69
阅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