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纵向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及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2025-04-18 xiongjy MedSci原创

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间的显著时间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成年女性中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但其他群体无此效应。

近年来,全球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其发病高峰年龄约为20岁,且症状表现可能因年龄而异。尼古丁使用被认为是成年人抑郁症状发展的风险因素,但其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外,体重指数(BMI)和性别可能通过心理社会或生物学机制调节尼古丁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但现有研究多为横断面设计且集中于特定人群,缺乏纵向证据。为此,本研究利用荷兰三项纵向数据集,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青春期、年轻成年期和成年期)中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时间关联,并分析了BMI和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研究采用了三项荷兰纵向调查数据,分别涵盖青春期(n=2003,平均年龄13.81岁)、年轻成年期(n=8545,平均年龄21.57岁)和成年期(n=713,平均年龄45.29岁)的参与者。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以处理缺失数据和非正态分布问题。尼古丁使用定义为每周至少吸烟一次(青少年)或多次(成年群体),抑郁症状采用不同版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BMI或标准化BMI(zBMI)作为潜在调节变量,同时控制了年龄、性别和教育类型等混杂因素。研究拟合了三类模型:模型1检验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基础关联;模型2加入BMI的交互项;模型3进一步纳入性别三向交互作用。分析采用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FIML)和稳健标准误(MLR),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基线抑郁症状和混杂因素后,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之间未发现显著的时间关联。青春期样本中,尼古丁使用对Wave 2(β=0.02,p=0.555)和Wave 3(β=0.01,p=0.792)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年轻成年期仅在Wave 3呈现微弱关联(β=0.04,p=0.009),但敏感性分析未重复该结果;成年期同样无显著关联(Wave 3:β=0.05,p=0.306)。BMI的调节作用在所有发育阶段均未得到支持(交互项β范围-0.04至0.03,p>0.05)。性别特异性分析中,年轻成年期曾出现不稳健的三向交互作用(β=0.04,p=0.047),但模式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成年女性的探索性分析显示,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女性:b=1.169,p=0.097;男性:b=-0.84,p=0.207),这一效应在敏感性分析中达到显著(女性:b=1.95,p=0.020),提示成年女性可能存在独特的生物学或社会心理易感性。

总体而言,本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之间存在强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亦无证据支持。但成年女性中观察到的性别特异性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究,可能反映了长期尼古丁暴露与女性特有的生物学机制(如激素波动)或社会压力(如体重污名)的交互作用。未来研究需延长随访时间、纳入重度吸烟者群体,并采用客观尼古丁暴露指标(如可替宁水平)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此外,探索其他潜在调节因素(如遗传背景或社会支持)将有助于完善对尼古丁-抑郁关系的理解,并为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群体的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依据。

原始出处:

van Hooijdonk, K. J. M., van den Broek, N., Tan, C. Y., Vink, J. M., & Larsen, J. (2025). Current nicotine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 multi-dataset study exploring moderation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se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https://doi.org/10.1007/s11469-025-01484-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924, encodeId=79562260924c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1cf549e3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抑郁症#</a> <a href='/topic/show?id=13c539425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吸烟#</a> <a href='/topic/show?id=a3d94e350d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尼古丁#</a> <a href='/topic/show?id=2db0e74919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纵向研究#</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9425, encryptionId=13c5394250a, topicName=吸烟), TopicDto(id=47350, encryptionId=a3d94e350d6, topicName=尼古丁), TopicDto(id=54973, encryptionId=91cf549e3f1, topicName=抑郁症), TopicDto(id=77491, encryptionId=2db0e749190, topicName=纵向研究)],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17 22:19:07 CST 2025, time=2025-04-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 Child Psychol. Psyc.:青少年早期认知脱离综合征与抑郁症状:探讨消极解释偏向的调节作用

当抑郁症状由看护人评定而非青少年自评时,消极解释偏向会加强CDS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强调了在使用多个知情者检查CDS和内化症状时的重要性。

综述|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症共病的影响因素

本文综合既往研究,探讨IGD和抑郁症的共病机制,为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减少青少年IGD和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

[药世界]抗抑郁药-氟西汀

氟西汀通过抑制 5 - 羟色胺再摄取治疗抑郁症,是一线药物获多指南推荐。介绍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用药禁忌,以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还提及在其他疾病如强迫症等的应用及用量。

Brain: 帕金森病抑郁症的新发现:多巴胺治疗为何失效?

这项研究揭示了帕金森病抑郁症的一个关键机制:奖励敏感性受损,且这种损伤对多巴胺治疗无反应。

JAMA子刊最新研究:抑郁症患者住院,竟是因为这些身体疾病...

抑郁症与躯体疾病紧密相关,JAMA Psychiatry 研究发现抑郁人群住院主因是内分泌等疾病。伴躯体症状抑郁症选药有原则,安非他酮具多优势,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选择。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突破性发现,iTBS通过调节GABA水平改善抑郁症症状

主动iTBS治疗后,dACC中GABA水平的降低与抑郁症状改善显著相关,且伏隔核基线GABA受体可用性较低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谷氨酸水平和GABA受体可用性在治疗后未发生显著变化。

BJPsych:英国抑郁症药物治疗中被忽视的选择——安非他酮

安非他酮通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机制改善抑郁症状,对SSRIs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和体重增加具有优势。

研究证实:多吃这类水果,能让你更快乐!

最近,发表在《Microbiom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柑橘类水果的摄入与抑郁症风险之间的微妙关系。

研究发现:这种水果好吃不贵,经常吃点能让人心情变好!

研究表明柑橘类水果或可改善抑郁。对 32427 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其摄入与特定微生物丰度有关,尤其能提升有益菌 F. prausnitzii,或通过 SAM 循环影响神经递质,降低抑郁风险。

CGP指南解读 | 2022年USPSTF《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USPSTF声明的内容进行解读,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概念、危险因素、筛查工具、早期筛查的利弊、治疗和干预及USPSTF声明对初级保健医护人员的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