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纵向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及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2025-04-18 xiongjy MedSci原创
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间的显著时间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成年女性中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但其他群体无此效应。
近年来,全球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其发病高峰年龄约为20岁,且症状表现可能因年龄而异。尼古丁使用被认为是成年人抑郁症状发展的风险因素,但其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外,体重指数(BMI)和性别可能通过心理社会或生物学机制调节尼古丁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但现有研究多为横断面设计且集中于特定人群,缺乏纵向证据。为此,本研究利用荷兰三项纵向数据集,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青春期、年轻成年期和成年期)中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时间关联,并分析了BMI和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研究采用了三项荷兰纵向调查数据,分别涵盖青春期(n=2003,平均年龄13.81岁)、年轻成年期(n=8545,平均年龄21.57岁)和成年期(n=713,平均年龄45.29岁)的参与者。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以处理缺失数据和非正态分布问题。尼古丁使用定义为每周至少吸烟一次(青少年)或多次(成年群体),抑郁症状采用不同版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BMI或标准化BMI(zBMI)作为潜在调节变量,同时控制了年龄、性别和教育类型等混杂因素。研究拟合了三类模型:模型1检验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基础关联;模型2加入BMI的交互项;模型3进一步纳入性别三向交互作用。分析采用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FIML)和稳健标准误(MLR),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基线抑郁症状和混杂因素后,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之间未发现显著的时间关联。青春期样本中,尼古丁使用对Wave 2(β=0.02,p=0.555)和Wave 3(β=0.01,p=0.792)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年轻成年期仅在Wave 3呈现微弱关联(β=0.04,p=0.009),但敏感性分析未重复该结果;成年期同样无显著关联(Wave 3:β=0.05,p=0.306)。BMI的调节作用在所有发育阶段均未得到支持(交互项β范围-0.04至0.03,p>0.05)。性别特异性分析中,年轻成年期曾出现不稳健的三向交互作用(β=0.04,p=0.047),但模式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成年女性的探索性分析显示,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女性:b=1.169,p=0.097;男性:b=-0.84,p=0.207),这一效应在敏感性分析中达到显著(女性:b=1.95,p=0.020),提示成年女性可能存在独特的生物学或社会心理易感性。
总体而言,本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之间存在强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亦无证据支持。但成年女性中观察到的性别特异性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究,可能反映了长期尼古丁暴露与女性特有的生物学机制(如激素波动)或社会压力(如体重污名)的交互作用。未来研究需延长随访时间、纳入重度吸烟者群体,并采用客观尼古丁暴露指标(如可替宁水平)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此外,探索其他潜在调节因素(如遗传背景或社会支持)将有助于完善对尼古丁-抑郁关系的理解,并为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群体的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依据。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抑郁症# #吸烟# #尼古丁# #纵向研究#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