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盘点:2020年4月2日Blood研究精选

2020-04-04 网络 网络

2020年4月2日Blood研究精选

【1】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快速诊断
 
 
及时确诊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对指导初始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近日,研究人员评估了三组检测抗PF4/肝素抗体的免疫测定法的性能,进而推到出了一种短分析周转时间(TAT)的诊断算法。
 
采用Zymutest-HIA-IgG、HemosIL-AcuStar-HIT-IgG和ID-H/PF4-PaGIA对回顾性队列(221人)和前瞻性队列(305人)的血浆样本进行分析系。最终,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基于Bayesian的诊断算法,该算法结合了一线和二线免疫检测的前测概率和LR。HIPA阳性的100% PPV的cut-off为>3.0 U/ml(HemosIL-AcuStar-HIT-IgG),滴定度≥16(ID-H/PF4-PaGIA);100% NPV的cut-off分别是<0.13 U/ml和≤1。在前瞻性验证队列(687人)中,566人(82.4%)采用HemosIL-AcuStar-HIT-IgG作为唯一的检测方法(分析TAT 30分钟)。在121/687例未解决的病例中(17.6%),ID-H/PF4-PaGIA用作二线检测方法(额外TAT 30分钟)。在687位患者中,该算法精准预测了51例HIT(7.4%),排除了604位患者(87.9%),仅有20位(2.9%)未解决。此外,该算法还鉴定出了12例(1.7%)HIPA未检测出的阳性预测:10位患者为疑似HIT,2位为假阳性。将检测前概率与抗PF4/肝素抗体的一线和二线免疫测定相结合可在60分钟内精确的鉴定出HIT或排除HIT,准确率高达95%。
 
【2】老年贫血个体的突变谱和克隆造血动态
 
 
贫血是一种造血老化的最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知之甚少。随着年龄增长,携带获得性白血病相关突变的造血克隆扩增到可被检测到,被称为克隆造血(CH)。为了研究老年贫血与CH的关系,研究人员对老年贫血个体CH的分布和动态进行了研究。
 
研究筛选了676位60岁及以上的贫血个体。对1298例外周血中27个驱动基因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VAF)≥1%的获得性变异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CH在贫血个体中更常见(46.6% vs 39.1%,P=0.007)。虽然在贫血个体中常见的DTA突变(DNMT3A、TET2、ASXL1)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但贫血队列中富集的其他突变,包括TP53和SF3B1。与营养不良患者不同,慢性炎性贫血和原因不明的贫血患者的CH患病率高于对照组。随访分析显示,在44个月内,无论有无贫血,克隆的扩增和衰退一般只会有轻微的VAF增长(平均0.56%)。特异性突变与不同的生长速度和获得额外打击的倾向性相关。
 
【3】血小板糖蛋白VI、Galectin-3与癌细胞转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结肠癌和乳腺癌转移中起主要作用,糖蛋白VI(GPVI)是一种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的血小板特异性受体,可通过免疫受体酪氨酸基础的激活模体(ITAM)信号触发血小板激活,进而调控多种功能,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和促凝活性。
 
GPVI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抗血栓靶点,因为它的抑制作用在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中具有保护作用,且对止血作用很小。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小鼠血小板GPVI遗传缺陷可减少实验性和自发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在血小板缺乏脾酪氨酸激酶Syk(Syk是ITAM信号级联中的重要成分)的小鼠中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体内外分析表明,小鼠及人类GPVI均支持血小板粘附于结肠癌和乳腺癌细胞。采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发现半乳糖凝集素-3是GPVI在肿瘤细胞上的主要对应受体。体内研究表明血小板GPVI和肿瘤细胞表达的半乳糖凝集素-3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了血小板中的ITAM信号元件,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外渗。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JAQ1 F(ab)2介导的GPVI的抑制可有效地破坏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肿瘤的转移。
 
【4】进展性/复发性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一线治疗方法变化
 
 
难治性或复发Burkitt淋巴瘤患儿存活率低。研究人员描述了1986年-2016年期间NHL-BFM研究中纳入的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患儿的病程进展特征、临床预后、再诱导和移植方法,并评估了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患儿病程进展的风险因素。
 
治疗指南推荐重复诱导,包括先是21世纪初的利妥昔单抗,再到后来的血液干细胞移植。
 
157位患儿的3年存活率为18.5±3%。考虑到后75例患者的风险因素分析,2000年后患者的存活率从2000年前的11±3%明显提高到27±5%(p<.001),其中28例在初始治疗期间病情进展。14位复发患者经低危疾病(R1/R2)的初始治疗后的存活率为50±13%,而经R3/R4疗法治疗后的61位病程进展患者的存活率为21±5%(p<0.02)。28位一线治疗中进展的患者中有25位、32位再诱导治疗中进展的患者中有31位、16位移植前未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有15位、10位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9位和13位再诱导过程中未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13位患者全部死亡。46位患者接受干细胞移植(20位自体移植、26位异体移植)。利妥昔单抗联合持续输注化疗方案再进行异基因移植术后的存活率为67±12%,而其他方案和移植术后的存活率为18±5%(p=0.003)。复发性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在目前有效的一线治疗后的存活机会较低。初始或再诱导化疗过程中病程进展和初始高危疾病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连续输注化疗再诱导,然后予以干细胞移植,形成了测试新药的基础。
 
【5】GPRASP蛋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负性调控因子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常被用来治疗血液病。供体HSCs必须在重建生态位的破坏环境中存活、增殖和分化。阐明移植HSCs活性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改善HSCT的预后。
 
Gprasp1或Gprasp2基因沉默可增加移植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s)的存活、静止、迁移、壁龛保留和造血再生活性。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GPRASP1和GPRASP2可促进移植过程中HSC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CXCR4的降解。CXCR4在缺乏Gpras的HSPCs中积累,增强了HSPCs移植后的功能。因此,GPRASPs负调控HSCs中CXCR4的稳定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盘点:2020年3月12日Blood研究精选

【1】整合素α9在动脉血栓形成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盘点:2020年3月26日Blood研究精选

2020年3月26日Blood研究精选

盘点:近期Blood杂志研究精华一览

本文梅斯医学小M为大家盘点近期Blood杂志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进步。【1】Blood:这个基因下调,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人员发现,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与没有CVD的患者相比,血小板相关基因的信使RNA水平更低;因此推测,该基因的下调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来自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Jeffrey S. Berger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项血小板RNA微阵列的研

盘点:2020年3月19日Blood研究精选

2020年3月19日Blood研究精选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