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或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去年受关注百篇论文公布:一周科技导报
2021-02-01 “科技导报”公众号 “科技导报”公众号
近日,Altmetric.com发布了学术论文“2020Altmetric TOP100 ”榜单,列出了2020年最受关注、最具争议性且不同寻常的100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述评。
2020年最受关注的100篇论文公布,前十包括2篇撤稿论文
近日,Altmetric.com发布了学术论文“2020Altmetric TOP100 ”榜单,列出了2020年最受关注、最具争议性且不同寻常的100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述评。
榜单中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标题中都出现了SARS-CoV-2或COVID-19;此外,种族平等、气候变化、生命起源等关键问题的研究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该榜单反映的是研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学术成果触及大众的广度与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100篇最受关注论文中包含3篇撤稿论文,其中2篇进入了前十名。
单克隆抗体或可帮助预防艾滋病毒感染
近日,在线召开的艾滋病预防研究会议(HIV Research for Prevention Conference)上,公布了一项艾滋病单克隆抗体有效性的研究结果,如果被试接触的HIV毒株与注射的单克隆抗体相匹配,20个月内每8周接受一次单克隆抗体注射可将感染风险降低75%。
相关专家表示,这为使用单克隆抗体预防艾滋病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能通过提高单克隆抗体浓度或者混合多种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来提高保护率。
担心研究被抢发会影响科学结果的可靠性
1月28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数字模型——由120个机器人科学家组成的玩具世界,它们为获得奖励而竞争。研究人员记录了500代机器人科学家在不同模拟环境下进化出的成功策略:当他们给予最先发表论文的机器人更大的奖励时,会导致“科学家们”朝着对小样本研究的方向进化。
研究指出:提高科学效率的改革(如快速的发表周期),可能会刺激低质量的研究增多从而产生附带损害;相比之下,增加启动成本的改革(例如预注册和注册报告),可能会激励更高质量的研究产生。
人体细胞最新普查结果公布,每秒更换380万个细胞
近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估算得到,一个人每天更新的细胞量为60~100克,约3300亿个细胞,即一秒钟更新了380万个细胞。
其中,大部分为血细胞(近90%),其次是胃肠道上皮细胞,所有其他类型的细胞加起来不到2%。
疫苗接种在本世纪已拯救数千万生命,2030年将翻倍
1月30日,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的10种疫苗,表明从本世纪开始至今的疫苗接种工作,在近100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就拯救了3700万人的生命。根据模型预测,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达到6900万人,其中多数受益的人群是儿童。
研究指出,由于中低收入国家针对疾病负担和死亡统计的数据不够完整和连续,预测模型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可控制数千个量子比特的低温量子控制平台发布
1月25日,发表于《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的一项研究中,介绍了一款低温量子控制平台,可控制数千个量子比特。该平台使用专用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路接受数字输入并生成许多并行的量子比特控制信号。
其中关键芯片名为“醋栗”(Gooseberry,也称Cryo CMOS),能够在标准商用制冷剂额定的100 mK下运行,可以解决量子计算机中的一些输入输出难题。
新技术成功实现纳米级3D RNA图谱的搭建
来源:Science
1月29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名为“放大技术”(expansion technology)的新分析方法,可放大组织并在纳米层级上定位其中的RNA。
该技术结合了精确定位简单细胞内的RNA分子和通过“放大”细胞和组织观察其中的精细结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此技术分析完整的组织,从而观察不同RNA在不同结构中的自然表达规律。
数十年来,全球海洋板鳃鱼数量下降超过70%
来源:Nature
1月27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估算了1970年至2018年间18种海洋板鳃鱼物种的相对丰度,并评估了31个海洋板鳃鱼物种的灭绝风险。发现全球海洋板鳃鱼丰度下降了71.1%,24个物种正濒临灭绝;3个鲨鱼物种(海洋白鳍鲨、路氏双髻鲨、无沟双髻鲨)已被归类为极危物种。
这些物种减少是捕捞压力(捕获的软骨鱼占其全球种群的比例)在这段时期内增加为原来的18倍导致的。研究人员表示,应通过实行捕捞限制,帮助推动物种恢复。
过去一万年间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
图片来源:Samantha Bova
1月27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有孔虫的钙质化石,重建了末次冰期和全新世的气候模型,发现过去一万年间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工业革命后这一趋势变得更强了。
全新世前半段时间受末次冰期剩余冰盖的影响,实际温度要比工业时代冷,因此并不存在从最高温往下降的过程;而后期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则导致了全新世晚期气候变暖。
首次大幅缩小暗物质粒子可能的质量范围
近日,在线发表于《物理学快报B》(Physics Letters B)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暗物质候选体的自旋和还未观测到的暗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首次大幅缩小了暗物质粒子可能的质量范围,从10-24~1028eV之间,限缩到10-3~107eV之间,下界来自于可能的第五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上界来自于暗物质粒子候选体的寿命。
这是学界首次基于目前对量子引力模型的了解,估算暗物质粒子的可能质量范围。
中国学者公布分辨率最高的灵长类大脑3D基因组图谱
来源:Cell
1月27日,在线发表于《细胞》(Cell)的一项研究中,利用全基因组染色质空间构象捕获(Hi-C),构建了迄今分辨率最高的灵长类大脑3D基因组图谱。
研究人员分析了猕猴胎脑的转录组图谱、染色质开放区图谱和染色质锚定蛋白CTCF的分布图谱,跨物种(小鼠、猕猴与人类)揭示了人类特异染色质结构,包括499个人类特异染色质拓扑结构域(TAD)和1266个人类特异染色质环(Loop),这些结构对人类大脑的发育起到了其他物种不具备的精细调控。
科学家发现可自我修复的半导体材料
来源: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1月27日,发表于《先进电子材料》(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证明了硒化锑(Sb2Se3)等材料在未来光学器件中的良好前景。硒化锑是一种一维链状的半导体材料,其原子间具有共价键,分子链通过范德华力在两个方向上堆积。
研究人员发现,硒化锑在键断裂后,能够通过结构重构形成新键,避免出现有问题的电子状态并导致性能降低,而无需像碲化镉(CdTe)等半导体材料一样经化学处理才能修复。
卫星数据揭示地球上冰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
来源:The Cryosphere
1月25日,发表于《冰冻圈》(The Cryosphere)的一项研究种,研究人员首次使用卫星数据研究全球冰流失,指出1994-2017年间全球消融的冰量共有2万8千亿吨,并且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其中南极的冰盖和格陵兰岛冰川的融化增速最高。
上个世纪90年代冰的融化速度是每年8千亿吨,而到了2017年这一速度增加到了每年1万3千亿吨。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增加沿岸地区遭遇洪水的机率,并减少相关物种的栖息地。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克隆#
91
#艾滋病毒感染#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