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第一期刊CA(IF244):肥胖和癌症之间的关系!

2018-12-19 MedSci MedSci原创

CA重磅!肥胖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全球都在发胖。

来看一组数据:在1975-2016年这段时间里,BMI指数大于25的男人增加了21%,女人增加了24%;BMI大于30的男人从3%上涨到了12%,女人则从7%上涨到了16%。

肥胖成年人的总数更是增加了6倍之多。


1975-2016年间,超重和肥胖成人与儿童所占总数比例的总体增长
*尽管有着太过笼统、无法体现不同体型特点等缺陷,但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目前仍然是判断整体肥胖情况的黄金标准。研究团队对于超重和肥胖的判断也据此进行。BMI在25-29.9即为超重,大于等于30即为肥胖。

2012年,超重,或者说肥胖,对癌症的贡献比例占到了3.9%,范围从低收入国家的不到1%,到高收入国家的7-8%。

我们都知道肥胖会引发一些慢性病,降低预期寿命。但肥胖和癌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为此,有一个研究团队收集了大量信息,汇集成了这样一篇综述并发表在了CA CANCER J CLIN(CA,IF=244.585)上,题为:全球超重态势及相关癌症负担(Global Patterns in Excess Body Weight and the Associated Cancer Burden)。


全球变“胖”

研究团队首先分析了全球体重的增长情况。除了开头提到的总体数据外,对于不同人群也作了归纳。

从国家来看,大致遵循“先富者先胖”的原则。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胖起来的主要是收入最高的西方国家,随后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1995-2016期间,西方高收入国家的男性,以及中亚、中东和北非的女性在体重方面涨幅最大,分别从9%和12%上涨到30%和35%。

而南亚的男性与高收入亚太国家的女性则体重涨幅最小,分别从0.2%和1%上涨到3%和4%。

这样的区域性在5-19岁的儿童中同样存在。



1975-2016年间,不同国家与地区肥胖成人与儿童所占比例的增长


全球成人肥胖地图


全球儿童肥胖地图,图中可见在中国,儿童尤其男童的肥胖的问题比成人更为严重

而令全球发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与经济制度(促进增长和消费)、环境因素(食品供应等)、社会背景(文化等)、行为模式(锻炼)和遗传易感性(FTO等相关基因)等等。

而国家财富的增长(意味着食品供应情况和质量的改善)则是最显著的推动力。唯一的例外则是高收入亚太国家,这也许是得益于传统的饮食习惯与运动习惯。


越胖越“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身体肥胖工作组2016年的一份报告得出结论,认为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肥胖与以下13种癌症存在因果关联:乳腺癌(绝经后)、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贲门癌和甲状腺癌。

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WCRF/AICR)的专家近年来将晚期前列腺癌和口腔癌、咽喉癌列为了可能有证据支持与肥胖相关的癌症。


这张图基本列明了全球可归因于肥胖的癌症的负担情况

而且,不同癌症与肥胖的关联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很大的差异。下图显示了可归因于肥胖的癌症占某种癌症发病总数的比例。


各种癌症与肥胖的关联程度

可以看出,无论男女,食管腺癌、肾癌、肝癌与胆囊癌与肥胖相关程度都很高,而女性中关联程度最高的要数子宫内膜癌。

但由于各种癌症发病人数的悬殊,如果从发病总数情况来说,男女中又要分别以肝癌和乳腺癌为最。


图中可以看出,在可归因于肥胖的癌症中,男性以肝癌、直肠癌和肾癌最多,女性以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结直肠癌最多

几乎一半(46%)与超重相关的癌症病例发生在高收入的西方国家,反映出这些国家超重人群比例和许多与肥胖有关的癌症的发病率都较高。


按地区和癌症部位分列的超重造成的癌症负担

如果觉得上表信息量太大,下表我们列出了各种癌症的详细数据。



看完这些,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现在减肥还来得及吗?

很遗憾,也许有,但目前对此的研究还并不多。

因为能减肥成功并保持下来的人太少了!

不过,有十数项研究表明降低体重可使绝经后乳腺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且大部分研究显示在女性中肥胖相关的癌症总发病率会下降。

而且,考虑到肥胖的其他各种危害,就算没有确凿的文献支持,减减肥恐怕也是好的。

况且,虽然大部分癌症生存率与肥胖的关系还不够明晰(很大一个原因是癌症本身会导致消瘦),但已有类似结果发表:一项包含82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体重增加与总体生存率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降低有关。

诊断前、诊断后<12个月和诊断12个月后BMI每增加5个单位,总死亡率的风险分别增加17%、11%和8%,乳腺癌死亡率的风险分别增加18%、14%和29%。

也就是说,在这项分析中诊断后体重增加预示着更差的生存率。


预防肥胖的措施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用于解决全球非传染病(包括癌症)负担增长的2025年目标中,遏制成人与儿童肥胖位列九条之一。

它建议各国政府应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寻求多部门(即政府、行业、民间社会和公共组织)共同解决肥胖问题,提供用于促进健康饮食和积极生活方式的专项资金以及在政策层面上寻求、实施和监测以预防易发生肥胖环境的方法。

而在具体详细建议中提到了在行业内降低反式脂肪酸的使用、通过税收调控高糖食品并对蔬菜水果加以补贴、提供便捷可及的锻炼场所等改善民众饮食与运动习惯的措施,以及母乳喂养六个月以上、加强儿童营养教育等能够改善肥胖的行为建议。

不过,要从根本上改变习惯恐怕还需要时间。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面对年夜饭的餐桌还忍得住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57527, encodeId=255835e527f7, content=了解一下谢谢,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Q0j4TwGTfTLbTp9nZtjwVrSZNxAXbAicnKQWnic2eBdJUQYhxO36XdkstSicr7FVF8p5ReH4omtmsbnLdvZLiaJJ1A/132, createdBy=8bff2327056, createdName=kafei, createdTime=Tue Jan 08 10:13:28 CST 2019, time=2019-01-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9-01-08 kafei

    了解一下谢谢

    0

相关资讯

Science:肥胖可怕?别怕,科学家们找到阻止它的“魔剪”技术

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ity)一直是个威胁公众健康的大问题。但是,很多人并不想这样,特别是对于因为基因突变而引发肥胖症状的人而言,这很委屈。

2018全球营养报告:全球1/5死亡与吃有关,中国面临营养不足和肥胖双重负担

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饮食营养问题。近日,最新发布的2018全球营养报告指出,全球有1/5的死亡与饮食有关。

CA Cancer J Clin:酝酿多年,CA终于发表全面的体重超重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系统综述

2018年12月12日,医学顶级期刊CA(IF=244.585)在线发表题为“Global patterns in excess body weight and the associated cancerburden”的综述。该篇综述指出:最近几十年“体重过重”的患病率不断增加且呈全球化,由此引发的癌症以及其他疾病对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总结起来,总共有以下几方面:

Obesity: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心血管风险更高怎么破?又一帮手来助力

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易感性更高,根据Obesit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pegbelfermin——聚乙二醇修饰的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类似物治疗12周,可改善肥胖T2DM患者的血脂谱。

Cell Rep:是胃饥饿素,在增强我们对食物的反应

对于任何关注自己体重的人来说,假期都是难熬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总是令人难抗拒的。而对于美食的这种“饥饿”反应正是来自胃中的一种激素,它使我们很难抵抗诱惑,让我们吃得过多并导致肥胖。一项关于胃饥饿素(ghrelin)的研究近日已发表在《Cell Reports》上。该研究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和麦吉尔大学医院的Alain Dagher博士领导。

Circulation:肥胖可能是年轻人HFpEF发病率高的主要驱动因素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传统上被认为是老年疾病,但也可影响年轻患者。然而,对年轻人的HFpEF知之甚少。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