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个“伤心”坏习惯,看你与心梗距离有多远?
2022-12-28 心希望快迅 心希望快迅 发表于安徽省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脉狭窄或堵塞,心脏严重缺血、缺氧,心肌坏死,无法正常跳动。随着时间延长,心肌坏死的范围越大,越不容易抢救。一旦怀疑出现心梗,要学会科学急救。
提到心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大家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我们身边或媒体报道的死于心梗的人,年龄越来越小。心梗已经不是老年病,青壮年群体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
为什么他们逃不过心梗的魔爪?原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坏习惯,在不知不觉地伤害我们的心脏,在身体里埋下了“炸弹”,坏习惯有多少,爆炸的机会就有多高。大家千万别仗着年轻就不管,只有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远离心梗的潜在风险。
01
“伤心”坏习惯1:
大鱼大肉吃太多,蔬果粗粮吃太少
改革开放前,都是粗茶淡饭,那会儿很少有人得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现在,日子好过了,大鱼大肉成了常态,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和粗粮谷物少的可怜。
再加上重盐、重油的快餐食品,可乐、奶茶等高糖饮料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很多人营养过剩,身体成了一个巨大的“脂肪库”。
“爱心”宝典:美食虽好,但要给自己画条警戒线。越线了,心脏可能受不了!清淡饮食,少荤多素;主食粗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每天蔬菜至少6两,做到颜色杂、总量多;新鲜水果至少4两;肉类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鱼类、去皮的家禽以及瘦猪肉。少吃油炸、肥腻的食品;少吃甜食,远离饮料;有时间尽量在家做饭,少点外卖。
02
“伤心”坏习惯2:
运动越来越少,沉溺电子产品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出,活动量越大,心血管病风险越低;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1]。
而现代城市人,大多出门有汽车,上楼有电梯,上班996,回家葛优躺,宅家刷视频。有研究显示,我国20~59岁人群身体活动达标率仅为22.8%[1]。
“爱心”宝典:把运动变成人生一部分。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度强度运动,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跳操都是不错的方式。如果平时工作忙,不能抽出大块的运动时间,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锻炼,难度不用太大,只要长期坚持,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起来走动走动;搭地铁,不坐扶梯,改爬楼梯;上下班途中提前一两站下车,走一走等。
03
“伤心”坏习惯3:
抽烟喝酒,全不忌讳
吸烟(包括二手烟)加促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闭塞,是导致心梗的元凶之一,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就餐时喝点小酒是不少人的习惯,但酒精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冠脉痉挛或心梗。
“爱心”宝典:戒烟,远离二手烟。限制饮酒量,以酒精量计算,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最大的饮酒量不能超过25克和15克。已经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不要饮酒。
04
“伤心”坏习惯4:
加班熬夜,身体过劳
一些青壮年人经常熬夜工作,“生物钟”被打乱,导致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血流变慢。
很多时候身体早已暗藏危机,只是还没有严重到一次爆发,熬夜、过度劳累就可能成为导火索。临床上,很多心梗、中风的人,都是因为熬夜或工作太累诱发的。
“爱心”宝典: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健康。所以,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劳逸结合,不要连续加班熬夜。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阴阳交替的时候,要保证在这段时间内入睡,如果错过,即使睡足了,效果也不一定好。
05
“伤心”坏习惯5:
有压力积心中,脾气大不控制
当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当一个人长期精神紧张,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冠脉收缩,会影响心肌的供血和供氧不足。
激动、愤怒等剧烈的情绪变化不仅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还会诱发冠脉内斑块破裂,导致心梗。
“爱心”宝典:放下心中包袱,为血管减压。当压力山大时,一定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憋在心里只会“发酵”恶化。听听音乐或相声,或闲暇时到公园溜达溜达,晒晒太阳,欣赏下大自然的美景。
保持一颗平常心,遇事不要急躁,积极乐观地面对,因为方法总比困难多。
06
“伤心”坏习惯6:
病识感不足,以为身体很硬朗
很多青壮年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需要去看病,有些轻微症状也选择忽略,错过了黄金改善期。
“爱心”宝典:不要以为年轻就是资本而不在意身体,定期体检很必要。40岁以上的民众最好每年体检一次,65岁以上老人国家有每年1次的免费体检,大家可以善加利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别把小病拖成大病。
心梗现场急救“三部曲”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脉狭窄或堵塞,心脏严重缺血、缺氧,心肌坏死,无法正常跳动。随着时间延长,心肌坏死的范围越大,越不容易抢救。一旦怀疑出现心梗,要学会科学急救。
第一,原地休息。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任何事情,千万不要走动,可原地坐下或平躺,尽量少说话。
第二,如果身边有扩张血管的药物,如麝香保心丸,可以马上舌下含服,能快速、有效改善胸痛症状。如果身边没有带药也不要恐慌,要保持镇静,紧张反而加重病情。
第三,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护人员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2):1000-1038.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