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Can J Psychiatry:青少年自杀问题新解读

2015-03-09 佚名 生物谷

青少年自杀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起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可能与性别有关。   一些因素能够导致青少年发生自杀行为,叫做"风险因子",而另外一些因素能够有效避免自杀行为,成为"保护性因子"。一项涵盖400余名青少年的代表性研究发现:对所有青少年而言,能够引起自杀行为的显著性风险因子包括沮丧,失望或者应对障碍等。对于男孩子而言,独处也是一项显著的风险因子。

青少年自杀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起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可能与性别有关。
 
一些因素能够导致青少年发生自杀行为,叫做"风险因子",而另外一些因素能够有效避免自杀行为,成为"保护性因子"。一项涵盖400余名青少年的代表性研究发现:对所有青少年而言,能够引起自杀行为的显著性风险因子包括沮丧,失望或者应对障碍等。对于男孩子而言,独处也是一项显著的风险因子。积极的思考是对女孩子有效的保护性因子,而自我发掘对于男孩子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开发有效的保护措施能够降低心理疾病恶化的可能性,因此对于风险因子存在的情况下,比如情绪低落,是十分重要的。性别对于风险因子的严重性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针对男生或女生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写道。这项研究发表在2月份的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杂志上。
 
该项研究包括来自蒙特利尔的119名13岁到17岁之间(65.5%为女孩子)、具有情绪紊乱症状的患者,以及283名14岁到17岁之间(57.5%为男孩子)中学学生。衡量保护性因子的标准包括:青少年应对指数,RFL-A,以及精神指数。可能的风险因子衡量标准:生活事件调查问卷,BECK抑郁值以及BECK失望指数。
 
结果显示,临床患者群体中有60%具有严重的抑郁情绪,同时调查发现这一群体除一人外均经受着有压力的生活(SLE);与之相对,只有25%来自学校的群体具有抑郁情绪,而且程度为"轻度到中度之间",但是84.5%的这一群体成员也承受着有压力的生活。另外,患者组中有50%的成员发现产生过自杀的构思,33%具有自杀倾向,只有11%没有动过任何欲自杀相关的想法。另一方面,中学群体的成员中只有23%有过自杀的构思,没有一个有自杀倾向。
 
结果显示:“保护性因子预示着较低的抑郁程度以及不产生自杀行为,与之相反的则是风险性因子,像‘刚性-弹性’压力模型”,作者们总结道。换而言之,这一结果说明了保护性因子能够导致对压力的弹性反应,从而能够缓解健康问题,而风险性因子则使得对外界压力表现的更加脆弱,从而增大了将来的健康问题。
 
在女生群体中影响最大的风险性因子是失望的情绪。多项研究发现感觉到失望的女孩子产生轻度到中度的抑郁情绪的风险是没有感觉到失望的女生的8倍。消极应对指数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风险性因子。在中学群体中它能够引起轻度到重度的抑郁,而在患者群体中能够引起重度的抑郁。另外,RFL-A也是一项对所有人均有影响的风险性因子。
 
独处导致的自闭心里是导致男孩子产生以上行为的重要风险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群体中,经常独处的男孩子产生的自杀倾向的比例是没有独处行为的男孩子的6倍。要想降低这一因子导致的自杀行为,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利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加入群体,与其他男孩子进行集体运动。另外,同伴彼此接受与包容也是有效的解决方式。
 
自我发掘是一项能够降低男生产生抑郁情绪的保护性因子。在患者群体中,提高女孩子精神状态的最佳办法是"集中精神在积极的事物上",而对于男孩子而言自我发掘则是一项具有显著效果的保护性因子。
 
多项研究指出,抑郁是最终对所有群体自杀行为均有显著影响的风险因子。所有能够消除消极情绪,缓解抑郁的方式都是有效的防止自杀行为的方法。

生物谷授权转载

原始出处:

Deborah Brauser,Teen Suicide Risk, Protective Factors Differ Between Sexes,Medscape March 05, 201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91908, encodeId=758b1e91908f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96a14818d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sychiatry#</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4818, encryptionId=696a14818df, topicName=Psychiatry)],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192448, createdName=diushouji, createdTime=Wed Apr 08 06:44:00 CST 2015, time=2015-04-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AMA Psychiatry::晒太阳也能诱发自杀?

许多研究都表明长时间晒太阳对人类的大脑具有正面效应,而且对于抑郁症患者也非常有益,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在好天气(晴天,可以晒太阳的天气)刚开始的头几天里,个体内心的不安(对好天气的期盼)及活动的增加往往会增加其自杀的风险。 文章中通过分析1970年1月至2010年5月间奥地利人口的自杀数据,

教授最后的e-mail

还有象牙塔吗?还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吗? 前两天读了刘洋的博文《Publish or perish下教授之殇》,近几天又有人贴出感言,我看了,有一些感触。刘洋博文中基本上给出的就是英国帝国学院一名教授原汁原味的一封e-mail。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英国教授Stefan Grimm在其帝国学院是如何被对待的,面对经费满足不了系的要求,最后似乎是在‘压力’之下走上了绝路。 这是一封发人深省的

BMJ: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与自杀风险

抑郁症病人中有很高的自杀率,而对其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减少自杀率。目前临床上抗抑郁药物主要为三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其他抗抑郁药物。Carol Coupland等人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以探究抑郁人群中,不同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与自杀和尝试自杀或自我伤害发生率的联系。该研究纳入了2000-01-01到2011-06-31期间第一次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共23

英国名校教授疑因筹集研究资金压力大自杀身亡

据外媒报道,大学是追求知识的地方,但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一名毒理学家,却被指从事的研究未能有效筹募捐款,遭高层不断逼迫,甚至暗示要解雇他。这一压力疑似导致他最终在家中自杀身亡。 据报道,52岁学者格里姆未婚独居,在9月25日被发现自杀身亡。他在死前曾经接到实验医学部主管威尔金斯的电邮,指他所从事的“抗癌基因”研究,未能筹集到部门要求每年20万镑的目标,如果格里姆有意到其他地方发展,学院可以提供

医院维稳后,患者连锁自杀……

    2009年3月21号下午2时16分,一名59岁身患肝硬化腹水晚期的男性患者从二楼内科病房的窗口跳下,当场死亡。需要说明的是,该内科护士长以及其他医护人员每天与其交流,该患者从未透露半点轻生意念,并且因常年住院,与医护人员很熟悉,医患关系也很融洽。自杀前5分钟,护士还巡视病房,与之交谈。自杀事件后,其家属10余人抬着尸体在医院大门燃放炮仗,大肆吵闹。某中医院领导当即报

特写:四名自杀的医生

在美国,每年有400多名医生因自杀而死去(每年都折损一整个医学院的医生数),自杀率是普通人的2-3倍。而中国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近8%,医学院入学照上的一些年青的脸庞,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为何我们将20来岁时、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用来学医?这一定是有缘由的。我们想做出一点改变,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想要拯救生命。但为什么最后,有些医生却为自己执行了死亡?美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