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最开心的
估计就是“组团式”聚餐了
没什么是美食解决不了的
但是在你大快朵颐的同时
有一种细菌正在悄悄盯上你
更可怕的是,这种细菌不仅传染性高,
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
小编一瞬间都差点被吓懵了
这种细菌有一个响亮亮的名字
幽门螺杆菌
胃是“天然”生存环境
要说幽门螺杆菌如此猖狂,绝对是有“倚老卖老”的资格的,它的存在可比人类历史还要悠久,而直到1983年,科学家才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将其分离成功,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李岚副主任医师介绍,“幽门”和“幽门螺杆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定义,幽门是胃的末端与十二指肠相连的部分,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只需要一点点氧气就可以存活。尽管胃里有强大的胃酸,但幽门螺杆菌根本不怕,它们也是目前发现的极少数可在人的胃中被分离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可以说,胃是幽门螺杆菌“天然的”生存环境。
“吃”进去的幽门螺杆菌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民众感染率在40%至60%,有部分地区高达84.62%。我国感染率高的原因主要跟饮食习惯、卫生条件差、卫生意识落后等因素有关,如不洁食物、不洁餐具、不使用公碗公筷、不洗手等,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感染率越高。
不光感染率高,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也很强,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口、粪—口、胃—口等口腔传播途径,可以说是被我们“吃”进去的细菌。
1
口—口、胃—口传播是指存活在胃液中的幽门螺杆菌通过胃食道反流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
2
粪—口传播是指幽门螺杆菌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经过口腔传播感染。
感染幽门螺杆菌=得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各种慢性胃部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者中15%——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包括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胃恶性肿瘤,尽管多数感染者无症状和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很多人觉得幽门螺杆菌可怕,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因而大多数人都相当然地将其和胃癌划起了等号。那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发展成胃癌吗?
浙大一院消化内科专家表示,总体而言,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没什么症状的,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从感染到癌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经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个阶段,因此,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身体的危害还是较小的。
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吗?
那么,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就一定要根除?
对此,目前学界的观点不一,国外倾向于“一刀切”——建议全部根除,而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下称《共识》)指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幽门螺杆菌应该根据相关指征选择是否根除。
01
《共识》建议,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患者,如果出现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这不仅能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并发症发生率,还可缓解约80%的早期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02
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同时伴有慢性胃炎或相关消化不良症状,有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情况,《共识》也推荐进行根除治疗。
03
而对证实有幽门螺杆感染,如果没有根除治疗的禁忌,《共识》也推荐进行根除治疗。
节假日,防治幽门螺杆菌
最好这几件事情!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呢?其实很简单,去医院做一个呼气试验就可以啦,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就说明不幸中招了。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除了根据医院建议需要接受根除治疗的之外,每年还要定期复查,做一次胃镜检查,看看有没有引起胃部疾病,以便及时治疗。
对没有感染的人,专家也建议从多方面做好预防措施。
1
使用公筷、定期餐具消毒。幽门螺杆菌感染容易出现家庭内聚集的现象,因此一家人中如果有感染者出现,其余人最好也去医院做个检查。另外,在生活中要注意每个人最好都有独立的餐具,集体用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家长也不要口对口喂食孩子,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通过消毒柜进行餐具消毒。
2
保持口腔健康。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常伴有口气口臭等口腔问题,细菌也会通过牙菌斑等渠道进入胃中,因此要保持口腔健康。
3
不吃生食、不喝生水。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要点之一,就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
4
保持手部卫生,吃饭前洗手,防止细菌通过手部传播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传染性#
60
#致癌#
70
#致癌物#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