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你以为自己能有意识地控制身体吗?这不过是大脑精心编造的谎言

2016-05-19 生物谷 梅斯医学

大脑巧妙地把“决定”和“行为”在记忆中的顺序颠倒了,让你以为是自己的决定导致了行为。

大脑巧妙地把“决定”和“行为”在记忆中的顺序颠倒了,让你以为是自己的决定导致了行为。

按掉闹钟,从衣柜挑出一件衣服,从冰箱拿出一瓶啤酒,这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在这每件事情中,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自由行为者(agent),能够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些日常经验真正的根源是什么?看看科学怎么解释。

近20年前,心理学家丹·韦格纳(Dan Wegner)和塔利亚·惠特利(Thalia Wheatley)发表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并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自由支配自身行为的体验,只不过是通过事后归因得出了“思想产生行动”的错误结论罢了。就感知本身而言,它与行为的产生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样,我们有时会以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而事实上却没有,又或者是事实上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而我们以为自己做出的是另外一个选择。

但这样就有了一个疑问。根据韦格纳和惠特利提出的理论,我们观察到自己(无意识地)执行某个动作,比如从商店挑选一盒麦片,然后才会推断出这个动作是有意为之。如果这是事件发生的真实顺序,那么我们是如何被蒙骗的,以至于相信我们在观察到行为结果之前有意地做出了选择?这种解释我们的“自我支配”感的理论似乎需要超自然的时光倒转因果关系,因为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们有意识的体验不仅是行为的产物,也是行为的表面原因。

在刚刚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项研究中,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和我一起探究了这个谜题,找出了一个激进但并不魔幻的解释:可能在我们体验到自己做出决策的时刻,大脑正在重写记忆,新的记忆愚弄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这个选择是自己先前做出的,而事实上这个选择是在其结果被下意识地感知到之后才完成的。

尽管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大脑重写记忆的确切方式,但有人记载了一些类似的现象。例如,我们在看到一个点到达目的地之前就看到了这个点的似动现象。又如,挪动胳膊的时候,我们在感知到真实的触碰之前就有了虚幻的触感。人们通常把这类“后见性的”幻觉解释为外界信息从产生到被人有意识地察觉,这之间有时间延迟。因为意识相对现实稍有滞后,所以意识能够“预见”尚未被感知但已经编入潜意识的未来事件,从而产生了一种未来会改变过去的幻觉。

在我们的研究中,实验参与者会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重复出现的五个白色圆圈,圆圈的位置是随机的。然后让他们在其中一个变为红色之前快速在脑中选出一个圆圈。如果一个圆圈变得太快,参与者觉得自己来不及抉择,那么他们可以表示没时间做出选择。否则,他们就要说明自己选到了红色圆圈(在变红之前)还是选出了没有变红的圆圈。我们研究了在人们认为有足够时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成功选中红色圆圈的可能性有多大。

参与者并不知道,在实验的每次测试中,变红的圆圈都是通过计算机脚本程序完全随机选择的。因此,如果参与者确实像他们声称的一样,是在圆圈变红前做出选择的,那么他们应该只有1/5的概率选中红色圆圈。然而从参与者报告的表现来看,选中红色圆圈的概率远远偏离20%,在圆圈变红特别快的情况下甚至超过了30%。这样的反应模式表明,参与者的思想有时替换了意识中事件发生的次序,从而产生了自己先做出选择,圆圈颜色后发生变化的幻觉。

更重要的是,当把圆圈变红的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让潜意识再也无法欺骗意识,而且在有意识的选择完成之前不再能察觉到颜色变化的时候,参与者报告的红色圆圈选中率降到了20%左右。这个结果说明,参与者确实没有在预测能力上向我们(或是他们自己)撒谎,也不是单纯地想要报告他们是对的。

事实上,出现了这种幻觉的人,在实验结束后被问到表现情况的时候,通常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表现高于随机水平。此外,在另一项相关实验中,我们发现正确选择概率过高并非源自对选择的困惑或是不确定:即使参与者对自己的选择非常自信,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还是高得不真实。

综合这些发现来看,虽然跟直觉完全不符,但在自己如何做出选择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确存在误解。然而我们的思想为什么会以这种看似可笑的方式来愚弄我们呢?难道这种幻觉不会损害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吗?

也许不会。这种幻觉或许能够简单地解释为大脑感知过程中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只会在实验的短时间尺度测量中出问题,基本上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真实世界的生活。

还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们的大脑是有意扭曲我们对选择的感知的,这样的扭曲对我们的认知机制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并不只是缺陷)。比方说,如果像韦格纳和惠特利所述,关于选择的体验是一种归因推断,那么在意识中将选择和行为的顺序调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是能够对外界产生影响的实体。更宽泛地讲,这种幻觉让我们相信自由意志,相应地,也相信激励惩罚的效果。

然而,让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比实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无论这有没有好处,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幻觉可以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尽管经历1/4秒的感知扭曲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时间更长的扭曲(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遭遇这种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害地歪曲人们基本的世界观。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可能会开始相信他们能够控制天气或是拥有预知他人行为的神奇能力。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认为自己拥有上帝般的能力。

本项实验中观察到的后见性幻觉与日常生活和精神疾病有多大程度的关联尚不明确。这种幻觉可能只适用于我们少数时候不假思索快速做出选择时,也可能遍布在我们或小或大的所有决定中,控制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但真相最有可能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无论事实是哪一种情况,包括我们的研究在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尽管我们坚信自己是能够有意识地做出选择的自由行为者,但这个信念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86658, encodeId=1dc48665870, content=学习一下!,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93f31631454, createdName=1dd8c52fm63(暂无匿称), createdTime=Fri May 20 07:31:00 CST 2016, time=2016-05-20,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86623, encodeId=e177866233a, content=轩辕教,哗众取宠,是大脑应该有两套精细的控制机制,一个出条件,另外一个是精细调节,相互配合,最终做到精确控制,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4a5105539, createdName=lovetcm, createdTime=Thu May 19 18:09:00 CST 2016, time=2016-05-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5-20 1dd8c52fm63(暂无匿称)

    学习一下!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86658, encodeId=1dc48665870, content=学习一下!,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93f31631454, createdName=1dd8c52fm63(暂无匿称), createdTime=Fri May 20 07:31:00 CST 2016, time=2016-05-20,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86623, encodeId=e177866233a, content=轩辕教,哗众取宠,是大脑应该有两套精细的控制机制,一个出条件,另外一个是精细调节,相互配合,最终做到精确控制,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4a5105539, createdName=lovetcm, createdTime=Thu May 19 18:09:00 CST 2016, time=2016-05-1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5-19 lovetcm

    轩辕教,哗众取宠,是大脑应该有两套精细的控制机制,一个出条件,另外一个是精细调节,相互配合,最终做到精确控制

    0

相关资讯

Nat Neurosci:为什么“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差?

Credit: © postsmth / Fotolia 一项新的研究指出,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基因同时也会加重患精神分裂与狂躁型忧郁症等疾病的症状。这项研究是由伦敦国王学院心理学、精神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做出。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创造力与心理紊乱(比如狂躁型抑郁症)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一相关性是否在基因水平上有关联仍不清楚。这项发表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的文

Science:心理学研究实验到底能不能重复?

心理学研究实验到底能不能复制?  心理学领域的“复制性危机”成为了全世界范围的轰动话题。 去年,为了确定心理学研究实验的“可复制性”,由270名科学家组成的非营利机构“开放科学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试图重现100个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而超过半数的研究结果以失败告终,即无法复制。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超过半数的心理学实验不可复制。一时之

他们认为医生还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和经济学

马克.扎尔伯格曾经说过:“与其说FACEBOOK的成功靠的是科技,不如说靠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克利夫兰诊所勒纳医学院招生处的副主任Kathleen Franco非常认同这句话。她相信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往往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作为克利夫兰诊所住院医师培训部的负责人,她本人精通心理学、精神病学、行为心理学等。 她认为,医学生们一定要多学点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甚至政治和经济学,这些对他们未

医生也要学“十八般武艺”?

被称为“大师”的人物有一个共性:在各个领域都有所造诣。以医生中的“大师”为例,被称为“国医大师”的中医,许多不但懂针药,还懂养生、术数。其实,当一名普通的医生也要学“十八般武艺”。这并非是在刁难。看病需要医生结合自身经验,做出综合判断,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更多的科学素养也更有利于判断。那么,除了专业,医生还需具备哪些素养?马克•扎尔伯格曾经说过:“与其说FACEBOOK的成功靠的是科技,不如说

还在玩暴力视频游戏吗?觉得自己变暴力了没?

美国心理协会提示:暴力视频游戏或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一项来自美国心理协会工作小组的新的报告提示,玩暴力游戏与机体的攻击性行为有关。然而,却没有足够的证据将这种联系延伸至暴力犯罪。研究人员证实了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行为及攻击性认知之间具有相同的关系。此外,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行为、同情心及暴力行为敏感性的降低有关。该工作小组的主席Mark Appelbaum,来自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心理学系名誉教授

你以为我闲得无聊?其实我在酝酿灵感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有感到无聊的时候,我们也恨不得无聊立即消失。我们有多讨厌无聊?从下面这个实验可以窥见一斑:把一组被试关在一个房间里,里面除了一个按钮什么也没有,按下去会给自己来一记不大不小的电击。很多人最终都忍不住给了自己一下子。毕竟,这是可以消除无聊的唯一方法。无聊,不“无聊”如果你告诉别人你在研究无聊,大家多半会说:啊!你这么无聊啊!他们可能觉得无聊没有什么好研究的。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无聊对我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