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J Haematol:现代治疗中DLBCL后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2017-07-17 梁舒瑶 吴星 环球医学
由于利妥昔单抗的加入,以及其他治疗方法的发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后的生存得到改善,但随后的原发恶性肿瘤(SPMs)却成为DLBCL生存者的一个重大挑战。2017年7月,发表在《Br J Haematol.》的一项研究调查了现代治疗中DLBCL后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研究者计算了1989年至2012年确诊的23879例首次原发DLBCL后生存至少1年患者的标准化发病率(SIRs)
由于利妥昔单抗的加入,以及其他治疗方法的发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后的生存得到改善,但随后的原发恶性肿瘤(SPMs)却成为DLBCL生存者的一个重大挑战。2017年7月,发表在《Br J Haematol.》的一项研究调查了现代治疗中DLBCL后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研究者计算了1989年至2012年确诊的23879例首次原发DLBCL后生存至少1年患者的标准化发病率(SIRs)和95%置信区间(CIs),并与加利福尼亚的普通人群进行比较。计算解释死亡竞争风险的SPMs的累积发病率(CMI)。
研究者发现,利妥昔单抗时代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发生率几乎加倍[SIR(95% CI)(1989~2000)前,4.39(2.51~7.13)和利妥昔单抗出现后(2001~2012)8.70(6.62~11.22)]。利妥昔单抗出现前,随后的甲状腺癌较罕见,但2001年后极大增加[0.66(0.08~2.37)vs 2.27(1.44~3.41)]。利妥昔单抗出现后,确诊的DLBCL患者,所有SPMs(利妥昔单抗出现前4.77% vs利妥昔单抗出现后5.41%,P = 0.047)、AML(0.15% vs 0.41%,P = 0.003)、甲状腺癌(0.03% vs 0.15%,P = 0.003)和黑素瘤(0.25% vs 0.42%,P = 0.020)的5年CMI高于利妥昔单抗出现前。
该研究为引入利妥昔单抗后,SPM发病模式的变化提供视角,这或解释了SPMs的病因,应该指导DLBCL患者未来的癌症监测。
原始出处:
Tao L, Clarke CA, et al. Subsequent primary malignancies afte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the modern treatment era. Br J Haematol. 2017 Jul;178(1):72-80. doi: 10.1111/bjh.14638.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发病率#
65
#HAE#
69
#LBCL#
63
#EMA#
61
#DLBCL#
85
会不会与癌症整体发病率提高有关呢?
78
学习了,谢谢分享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