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
2022-10-14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脑萎缩:病因: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
脑萎缩:
病因: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
临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
CT与MRI表现:
(1)弥漫性脑萎缩:
①脑皮质型脑萎缩以脑沟、脑池增宽(扩大)为主,脑室扩大较轻或正常;
②脑白质型脑萎缩以脑室扩大为主,脑沟脑池增宽较轻或正常;
③混合性弥漫性脑萎缩,灰质与白质均受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室均扩大。
(2)局限性脑萎缩:局限性脑沟、脑池增宽。脑室扩大产生负占位效应;其范围可只限于几个脑回,也可以是一个叶或一侧半球,后者为单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脑萎缩侧移位。
判断有无脑萎缩,往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即:
①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
②脑沟宽度>5mm可提示脑萎缩;
③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叶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鉴别:
弥漫性脑萎缩致脑室扩大时应与脑积水鉴别。但单纯脑萎缩:
①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
②脑萎缩时脑室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
③第三脑室扩大,脑积水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
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
硬膜下积液:
年龄: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病因:多见于外伤后,也可发生于v-p术后、开颅术后、脑膜炎后。又称硬膜下积液。系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水瘤内液体为水样,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蛋白含量较脑脊液高。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则有被膜包裹。
CT表现:多发生于一侧或两测额颞骨内板下。50%在双额区,长深入纵裂前部呈M形,表现为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近似脑脊液密度,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周围无脑水肿。MRI表现: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象上,硬膜下水瘤信号与脑脊液相似,部分病例在T1加权图象上可表现为高信号,这可能与水瘤内蛋白含量有关
临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表现为颅高压和占位。急性可钻孔引流,慢性可行钻孔引流或开颅骨瓣成形包膜切除术。少数可自行吸收。
老年性脑萎缩一般表现为双侧脑回变宽,脑沟加深,脑实质萎缩,常有脑室系统的扩大。而硬膜下积液由外伤引起,单侧者易于鉴别,双侧常见额颞顶区的条带状低密度区(CT),由于占位效应,脑沟,脑回变浅,脑室缩小。对于合并脑萎缩者,积液处的脑沟,脑回也比其它部位要浅。另外,硬膜下积液常有外伤史,可伴有智力,行为障碍,以及脑受压症状等。
如症状不明显,硬膜下积液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因为老年人颅内代偿空间较大,对于积液量大(>100ml,或厚度>1.5cm),产生明显脑受压症状者,可手术,一般钻孔引流即可,但注意放液不可过快,不用脱水利尿药物,注意补液,头位可稍低,有利于引流。也可辅以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恢复。还有一点,硬膜下积液可逐渐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因此对于保守治疗者,应定期复查CT。
在临床上常见大于50岁外伤后出现硬膜下积液,常为双侧.
诊断上,首先看有无颅压增高表现,不易鉴别时,应用甘露醇实验性诊断。积液多在额叶,看脑室额角是否受压。
治疗上,少量积液不需处理,量大者可动态观察症状及CT,进行性加重时,可钻孔引流,否则保守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