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Stroke:颅内动脉的钙化模式与动脉粥样硬化

2018-12-31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CT 检测到的颅内动脉钙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因子。通常,钙化被认为位于内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然而,以前的颅外动脉的研究显示血管壁中层和内弹力层也存在钙化,但是不一定伴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颅内动脉,钙化的组织病理学鲜为人知。

CT 检测到的颅内动脉钙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因子。通常,钙化被认为位于内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然而,以前的颅外动脉的研究显示血管壁中层和内弹力层也存在钙化,但是不一定伴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颅内动脉,钙化的组织病理学鲜为人知。
2018年11月来自香港的Wen-Jie Yang等在 Stroke 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探讨颅内钙化的模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共收集了32例成人尸体解剖的病历,评价了位于 MCA、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钙化模式和分布。CT钙化模式对应相应的组织学

37个节段(39%)可以检测到钙化,包括25个节段为内膜钙化,6个节段为内弹力层钙化,3个节段为外膜钙化,3个节段为复合钙化。钙化更常见于椎动脉(51%),随后为 MCA(35%)和基底动脉(14%;椎动脉 vs 基底动脉 P<0.01)。内弹力层钙化主要见于椎动脉(7/8,88%)。所有27例(100%)内膜钙化皆表现为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progressive atherosclerotic lesions)(P<0.001),然而仅3/8例(38%)内弹力层钙化和4/6例(67%)外膜钙化与进展性斑块(progressive plaques)有关。合并内膜钙化的动脉往往存在更加严重的官腔狭窄(vs 无内膜钙化)(46% vs 21%;P<0.001)。

最终作者认为该组织学分析发现颅内钙化存在三种模式,包括内膜、内弹力层和外膜钙化。但是仅内膜钙化与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有关,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原始出处:Wen-Jie Yang, Lu Zheng, Xiao-Hong Wu, et al. Postmortem Study Exploring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s of Intracranial Artery Calcification. Stroke. 4 Oct 201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44574, encodeId=c32d19445e4f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11de6300a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粥样硬化#</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6300, encryptionId=411de6300ad, topicName=粥样硬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b30d401, createdName=huangshifeng, createdTime=Tue May 28 12:57:00 CST 2019, time=2019-05-28,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Stroke:活动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的诊断和管理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常见于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种群。MCA最常受累,其次是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ICAD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ICAD的卒中机制包括远端灌注受损,斑块破裂导致远端栓塞或分支闭塞。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