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病例】病理诊断——皮脂腺痣伴基底细胞癌和毛根鞘瘤
2024-08-22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上海
今天由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唐仲平医生为大家带来一例皮脂腺痣伴基底细胞癌和毛根鞘瘤的经典病例分享。
皮脂腺痣又称为“先天性皮脂腺增生”、“器官样痣”,是一种先天性局限性表皮发育异常、以皮脂腺增生为主要特点的发育异常疾病。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伴随终身。最常见于头面部,皮损呈圆形或卵圆形乳头状斑块或结节,淡黄或黄褐色,边界清楚,常为单发,偶见多发或泛发,泛发者可呈线状排列,头皮皮损处可部分或完全秃发。
病史
女性,50岁,发现头皮肿物40多年,病程中逐渐长大,偶伴瘙痒不适。
体征
患者头皮可见范围约5cmx1.5cm包块,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局部散在黑色凸起,无破溃。
镜下所示
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灶区真皮及皮下未见终毛毛囊。
表皮乳头状瘤样增生伴角化过度,灶区真皮内皮脂腺及毛囊数目明显减少,残存皮脂腺直接开口于表皮,真皮浅层可见扩张的汗管。
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灶区真皮内皮脂腺数目大致正常,但大小不等。
表皮基底部可见栅栏状排列的基底细胞样结构,真皮内皮脂腺大小不等,与毛囊无关。
皮脂腺发育成熟,与毛囊无关。
灶区真皮内皮脂腺增生。
增生的皮脂腺多位于靠近表皮的位置。
部分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面。
左侧(方框内)查见基底细胞癌,右侧(圆圈内)查见毛根鞘瘤。
左侧基底细胞癌以基底样细胞增生为主,伴有色素沉着。右侧毛根鞘瘤由胞浆淡染的细胞组成。
基底细胞癌与表皮相连。
基底细胞癌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毛根鞘瘤与表皮相连,呈小叶状。
毛根鞘瘤呈小叶状,小叶周边可见强嗜酸性透明带包绕。
毛根鞘瘤的小叶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小叶内也可见基底膜样物沉积。
基底细胞癌(左侧圆圈内)可与毛根鞘瘤共存于同一个瘤结节内。
基底细胞癌(左侧圆圈内)染色深,有收缩裂隙。右侧毛根鞘瘤染色较浅。
左侧基底细胞癌和右侧毛根鞘瘤内均可见均质嗜酸性物,但两者细胞形态完全不同。基底细胞癌核深染,胞浆稀少。毛根鞘瘤核呈空泡状,胞浆丰富淡染。
毛根鞘瘤细胞形态温和,胞浆丰富淡染,细胞间可见基底膜样物或胶原沉积。
基底细胞癌与表皮相连,肿瘤周边可见收缩裂隙。
基底细胞癌呈筛状排列,筛孔内可见嗜碱性黏液样物。
基底细胞癌的肿瘤细胞核深染,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HE:基底细胞癌和毛根鞘瘤分别为不同的结节)免疫组化见下图
左侧基底细胞癌和右侧毛根鞘瘤均胞浆表达CK7。
左侧基底细胞癌Ber-EP4阳性,右侧毛根鞘瘤Ber-EP4阴性。
基底细胞癌Ber-EP4膜阳性(高倍镜)。
左侧基底细胞癌CD10局灶阳性,右侧毛根鞘瘤CD10阴性。
基底细胞癌中靠近瘤团边缘的肿瘤细胞CD10阳性(高倍镜)。
左侧基底细胞癌p16阴性,右侧毛根鞘瘤p16阳性。
左侧基底细胞癌ki67增殖指数较高,右侧毛根鞘瘤ki67增殖指数低。
( HE:基底细胞癌和毛根鞘瘤位于同一结节)免疫组化见下图
左侧基底细胞癌和右侧毛根鞘瘤均弥漫表达CK5/6(胞浆强阳性)。
左侧基底细胞癌和右侧毛根鞘瘤均弥漫表达P40(胞核强阳性)。
左侧基底细胞癌Ber-EP4阳性,右侧毛根鞘瘤Ber-EP4阴性。
左侧基底细胞癌CD10局灶阳性,右侧毛根鞘瘤CD10阴性。
左侧基底细胞癌p16阴性,右侧毛根鞘瘤p16阳性。
左侧基底细胞癌p16阴性,右侧毛根鞘瘤p16核和浆阳性(高倍镜)。
左侧基底细胞癌CD34阴性,右侧毛根鞘瘤CD34小灶阳性。
毛根鞘瘤CD34小灶膜阳性(高倍镜)。
基底细胞癌PAS阴性。
毛根鞘瘤PAS阳性。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
基底细胞癌:
CK5/6(+)、p40(+)、CK7(部分+)、Ber-EP4(+)、CD10(部分+)、p16(-)、CD34(-)、EMA(-)、p53(野生型)、ki67核阳性指数约25%。特殊染色PAS(-)。
毛根鞘瘤:
CK5/6(+)、p40(+)、CK7(部分+)、Ber-EP4(-)、CD10(-)、p16(+)、CD34(小灶+)、EMA(-)、p53(野生型)、ki67核阳性指数约5%。特殊染色PAS(+)。
病理诊断
(头皮肿物)皮脂腺痣伴基底细胞癌及毛根鞘瘤。
诊断要点
1.定义:
皮脂腺痣(nevus sebaceous)又称为“先天性皮脂腺增生”、“器官样痣”,是一种先天性局限性表皮发育异常、以皮脂腺增生为主要特点的发育异常疾病。
2.临床特征:
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伴随终身。最常见于头面部,皮损呈圆形或卵圆形乳头状斑块或结节,淡黄或黄褐色,边界清楚,常为单发,偶见多发或泛发,泛发者可呈线状排列,头皮皮损处可部分或完全秃发。
【儿童期】皮损隆起不明显,呈蜡样外观,缓慢增大。
【青春期】皮损肥厚呈疣状,表面有密集乳头瘤样隆起。
【老年期】皮损多呈结节状增生,质地坚实。
10%-40%患者在本病基础上可并发其他皮肤肿瘤,极少数患者同时具有“神经皮肤综合征”表现,出现癫痫、智力低下、眼发育异常、骨骼畸形等改变。
3.治疗:
可采用激光、电灼或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一般在青春期前进行治疗。治疗需彻底,否则可复发。
4.皮脂腺痣组织学特点:
a.表皮异常: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呈黑棘皮病样或乳头瘤样改变,常见到增生的发育不全的毛乳头样结构。
b.皮脂腺异常:皮脂腺的改变是多样的,可以增生、减少甚至缺乏。皮脂腺的形态和分布很不规则,通常都位于真皮内靠近表皮的位置。这些皮脂腺一般和毛囊无关,可直接开口于皮面。
c.毛囊异常:皮损中成熟的毛囊常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实际工作中看到毛囊和皮脂腺单位的比例失调更常见。
d.汗腺异常:部分患者在真皮内发现汗腺上抬及汗管扩张。
e.合并的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毛母细胞瘤样皮损、毛鞘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汗腺瘤、汗管瘤、皮脂腺腺瘤、皮脂腺瘤等。值得注意的是,当皮脂腺痣伴发其他皮脂腺来源肿瘤时,应筛查微卫星不稳定性。
5.基底细胞癌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
a.部位:肿瘤细胞团块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
b.细胞:细胞小,胞质少,胞界不清,无细胞间桥,无角质囊肿,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c.排列:岛状、巢状、缎带状、条索状、筛状。
d.间质:肿瘤细胞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且可见裂隙及黏蛋白变性。
e.免疫组化:BerEP4、p63、p40、CK5/6阳性,CD10靠近瘤团边缘的肿瘤细胞阳性,CK20、EMA、CEA阴性。
6.毛根鞘瘤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
a.部位: 肿瘤细胞团块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
b.细胞: 大小形态一致的温和小细胞,胞质淡染透明、富含糖原,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无异型及核分裂,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c.排列:实性小叶团块,表面上皮增生、呈衣领状环绕肿瘤。
d.间质:小叶周边由强嗜酸性、耐淀粉酶、PAS染色阳性的透明带包绕。
e.免疫组化:p16及CD34阳性。
参考书籍
1.Phillip H.McKee 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第3版)。
2.朱学骏 皮肤病学(第4版)。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基底细胞癌# #皮脂腺痣# #毛根鞘瘤#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