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教授科研团队的智慧之光:张绪超与周清教授的科研故事
2014-04-06 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 发表于威斯康星
2013年的年初,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的提议下,《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开辟了《科研背后》这一栏目,旨在将辛勤耕耘在临床与科研前线的医生 工作中的感悟与全国同行分享、交流。“所谓的背后,也就是一些细节,一些花絮,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又可能会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吴一龙教授)。自 栏目开辟以后,全国多家优秀肿瘤医疗团队的医生
2013年的年初,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的提议下,《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开辟了《科研背后》这一栏目,旨在将辛勤耕耘在临床与科研前线的医生 工作中的感悟与全国同行分享、交流。“所谓的背后,也就是一些细节,一些花絮,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又可能会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吴一龙教授)。自 栏目开辟以后,全国多家优秀肿瘤医疗团队的医生在此讲述了自己科研路上难忘的点滴心得。
从今日起,“CMT肿瘤”将定期向您推荐这些闪耀智慧之光的故事,希望能如春雨细润您心田,如灯光点亮您不懈的科研之路。
第一期,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和他的团队,讲述他们科研路上的二三事。
序:吴一龙教授
近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发表的几篇文章的共同特点就是来自于临床,又解决了一些临床上的问题。可称之为“从临床到实验室(from bedside to bench)”,是转化医学的另一个层次,也应是最吸引临床医生兴趣之处。
如何能做到从临床到实验室呢?关键点在于会提问题。如果能从繁杂的临床现象中提出一些大家感兴趣又是悬而未解的问题,对于临床科研而言,那就是事半功倍 了,科研之路就有可能从此展开。遗憾的是,我们的学业生涯最缺乏的就是提问题的训练。我们崇尚的是鸦雀无声,提倡的是顺从,嘉许的是执行,喜欢的是诺诺唯 唯。于是,我们紧缺了创新,磨平了锐气,太平了学术界。
如果说,这几篇科研背后的故事,能给读者有所启发,特别是使大家能感觉到提问题的好处,并由此发端,凡事三问,立论追究,把背后的故事变成宏宏大论的文章,那,就达到目的了。
前言:张绪超教授
2011年8月20日,本团队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上发表了1篇关于“EGFR突变丰度影响靶向药物疗效”的文章。这是我国近几年来在肿瘤学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之一,从提出研究 假设至文章发表大约历经了1年的时间。
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果呢?这得从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易于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说起。能够完成这样一篇原创性文章主要归于我们提出了一个 好的科学问题。该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EGFR突变分子浓度(丰度)影响靶向药物疗效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也将我们对EGFR突变的认识从定性扩展到定量,引 发了定量研究分子突变的新热点。
其实,真正能够产生研究生长点的科学问题需要我们倍加关注。做科研,简言之,即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然而,作出像样的科研成果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主要原因是每项科研课题都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难点。难点之一就是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尽管201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 了当今肿瘤学领域的24个主要科学问题,但在每个主要问题中似乎存在更多的小科学问题。如何从中明确我们能够回答、可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尤为 重要。
创新性研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医学领域也不例外,创新性研究驱动着新药研发和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如何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同样需要我们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故事1
从“EGFR突变丰度对靶向药物疗效的影响”
论有价值科学问题的提出
发表论文
Relativeabundance of EGFR mutations predicts benefit from gefitinib treatment for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Clin Oncol 2011, 29(24): 3316]
临床现状
自2004年林奇(Lynch)和佩斯(Paes)等发现临床试验中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 药物疗效密切相关后,IPASS等多项临床研究对此进行了证实。依据EGFR突变情况选择晚期肺癌一线用药也已成为国际共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总会 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EGFR突变患者,即便年龄、性别、组织类型、体能状态(PS)评分等临床因素相近,但对靶向药物的反应却并不相同。多项临床试验 也发现无进展生存(PFS)期在EGFR突变型患者中也只是在中位值10个月左右变化,有的长达数十个月,有的却仅有1~2个月。
假说背景
显然,这种疾病在EGFR靶向药物疗效方面的表型异质性(phenotypeheterogeneity)一定存在相应的少数或多个原因。例如,患者的个 体遗传学差异、个体肿瘤的分子特征差异、药物的有效剂量差异、肿瘤负荷差异等均有可能是造成疗效差异的原因。
根据病灶中肿瘤细胞和非恶性细胞的混合构成、不同组织学肿瘤细胞的共存、肿瘤细胞的非整倍体特征以及相应的文献报道,我们推测EGFR突变分子在病灶中也 应该存在分布异质性。即从整体上看,肿瘤病灶所有细胞群中或肿瘤细胞群中应该只是部分细胞携带EGFR突变等位基因(allele)。据此我们推测,在 EGFR突变肺癌病灶中,突变的EGFR分子在所有EGFR等位基因分子中应该存在一定的比例,即分子浓度或分子丰度。
科学假设
“结合EGFR靶向药物主要作用于EGFR突变细胞,我们提出假设:在临床上,不同EGFR突变分子丰度的肿瘤对于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不同,从而临床疗效也可能不同。”
研究方法和结果
在明确提出这个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巧妙的检测技术,将临床收集到的EGFR突变阳性并接受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两种方法的检测。 根据直接测序法和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RMS)两种方法的技术敏感度不同,可将患者分成EGFR突变高丰度组、低丰度组和野生型组,继而比较这三组靶向药 物的疗效。结果如预期那样,我们发现在100例接受靶向治疗的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高丰度组与低丰度组的无进展生存(PFS)有显著差异(11.3个 月对6.9个月,P=0.014),低丰度组的PFS也显著长于野生型组(6.9个月对2.1个月, P=0.010)。
感悟:周清教授
亲历JCO
J Clin Oncol(简称JCO)是国际肿瘤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影响因子为18.97分。2011年,我所在的团队——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在吴一龙教授的 指导下,在该期刊中发表的论文,首次提出了“EGFR突变丰度”的概念,为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时隔1年有余,在撰文、投稿、修稿过程 中发生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总结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共勉。
带上创新点冲击高级别期刊
创新点是学术论文的灵魂,贯穿科研设计、实施、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学术论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明确本文的创新点在哪里?该创新点 的学术价值是什么?如果创新点在该研究领域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将会对本领域产生较强的学术影响,那么,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带上这个创新点冲击高级别的学术 期刊。我们此次在JCO发表的这篇论文,其创新性的灵魂就是吴一龙教授首次提出的“EGFR突变丰度”这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新概念不仅开辟了肺癌转化性研 究的新天地,并且对肺癌患者的临床个体化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吴教授建议我们把本文投稿到JCO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这么高级别的期刊啊, 可能没希望吧,早投早拒算了。但最终事实证明吴教授的选择是正确的,JCO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们也看到了本文创新点的价值所在,经过两轮修改,最终接受了 本文。所以,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有了创新点,高级别期刊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充分尊重评审专家的每一条意见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等待,我们等来了JCO的评审意见,尽管是大修(major revision),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此刻,如何正确处理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成为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和张绪超所长拿 着我们写好的“给评审专家的回复(response to reviewers)”给吴一龙教授看。吴教授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回复专家意见,这篇文章就必拒无疑了。”他指出:“回复专家意见不是单纯的解释,更 不能‘辩解’,必须充分尊重专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而如何体现‘充分尊重’呢?首先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正确回答专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就该问题对文 章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或修改,也就是说,一定要把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在文章中有所体现,这才是‘充分尊重’。”
我们按照吴教授的指导重新写了“response to reviewers”,并对文章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修改和完善。历时3个月的修改,这个过程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花费的时间和心血一点不比撰写一 篇文章少。当我们终于将修改稿投出后,就满怀信心地等待好消息了,接下来果然是“小修(minor revision)”和最后的“接收(accepted)”……我们的第二个体会是——修改文章与撰写文章同样重要,充分尊重专家意见是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的座右铭。细节,也就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往往正是这些小事,更能体现学者严谨、科学的作风。在撰文、投 稿、修稿的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细节,例如,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研读“作者投稿指导(instruction for authors)”。这里对文章的撰写格式有非常详细的要求:标题页(titlepage)的内容、摘要的格式和字数、文章的格式和字数、图和表的具体要 求、参考文献的格式甚至标点符号等等,都必须严格按要求撰写。这不仅仅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也体现出作者对该杂志的尊重,会让编辑有第一印象的好感。所 以,我的第三个体会就是——对于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来说,细节虽不能完全决定成败,但至少可以锦上添花。
亲历了一次JCO,除以上体会外,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团队精神!正是因为有高瞻远瞩的吴一龙教授的战略指挥,转化性研究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密切配合,专业统计师的科学把关,整个团队的积极参与,才有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身在这样的团队中的我,是幸运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