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迈向规范化
2013-07-24 MedSci MedSci原创
7月18日,国家风湿病信息论坛暨CSTAR(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论坛在北京举行,享誉国内外的权威专家、教授共襄盛举,共同探讨风湿病学各个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的相关话题是本届论坛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与会专家就完善我国类风关的诊疗规范以及加强对生物制剂的认知和应用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
7月18日,国家风湿病信息论坛暨CSTAR(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论坛在北京举行,享誉国内外的权威专家、教授共襄盛举,共同探讨风湿病学各个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的相关话题是本届论坛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与会专家就完善我国类风关的诊疗规范以及加强对生物制剂的认知和应用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教授在会上指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我们仍需进一步完善诊疗流程与行为,加快诊疗手段与国际接轨。其中提升医师对于最新治疗药物尤其是生物制剂的认知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国类风关患者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初显成果,类风关诊疗逐步规范化
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类反复发作、病程长、致残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在我国“知晓率低”,“就诊率低”以及“治疗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为此,国家及行业协会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我国类风关的规范化治疗。其中国家风湿病信息论坛暨CSTAR论坛是风湿病领域最权威、最学术的平台之一。今年,论坛邀请了来自肾脏、内分泌、骨科、眼科、心血管、皮肤等相关学科的20余位国内外的权威专家,跨学科地分享了有关风湿病领域的最新认识。在本届论坛中也提到我国首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即将出台,将从行业管理、学术平台研究、患者管理等多个方面,为我国类风关临床学科的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持。
在推进我国风湿病学诊疗的进展中,加强对于我国风湿病患者的研究和认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会上,曾小峰教授分享了中国风湿病研究大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他指出,“在政府和全国数百家医院的支持下,目前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已有初步的进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医院能加入直报系统,帮助完善我国风湿病患者的数据库,加强对于中国风湿病的特征研究。”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风湿免疫内科主任 徐沪济教授 演讲
与国际接轨,加强生物制剂的认知和应用
虽然我国类风关规范化诊疗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是一线医师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中随着生物制剂在类风关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选择以及应用生物制剂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生物制剂开创了类风关治疗的新局面,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它能迅速起效, 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但由于进入中国临床应用时间较短,总体应用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同时我国现有生物制剂主要为同一作用机制(TNF-α拮抗剂),造成医师的选择存在单一性,而且也有部分患者无法受益。
在本届论坛中,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徐沪济教授分享的类风关治疗新选择引起各方的关注。徐教授介绍道,“目前,我国类风关治疗中可使用的生物制剂主要为TNF-α拮抗剂,但在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达到临床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的治疗目的。目前首个针对IL-6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托珠单抗已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投入临床应用。这种新的生物制剂年内将在中国上市,它将打破我国生物制剂应用的现有格局,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规范化#
67
#关节炎#
0
#类风湿#
63
#风湿关节炎#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