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大树下”的医生

2017-09-20 张渺 中青在线

作为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的主任,周翾工作了18年之后,才终于能在死亡的重重包围中喘一口气。

2017年4月20日,广州,患癌症的小朋友在打针。(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周翾

作为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的主任,周翾工作了18年之后,才终于能在死亡的重重包围中喘一口气。

此前,在一张张处方和化疗单铺成的跑道上,她带着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医的孩子和家长与死亡赛跑。直到2013年,接触舒缓治疗后的她,开始帮助那些处于疾病终末期的患者“平静、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我没想到自己会有建议病人‘放弃治疗’的一天。”周翾苦笑。刚开始做舒缓治疗的时候,有些医生认为她一出现,“就是来劝病人不治疗了”。她解释,“放弃”并不是不再治疗,而是选择一种“更舒缓的方式”,让生命在离去时,痛苦少一些,尊严多一点。

她曾经治疗过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长长的头发,白白的皮肤,漂亮到让她印象深刻。女孩被白血病折磨着,长头发因为化疗都掉光了,身体也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则在病痛之外,带来了许多其他不适。

离世前,女孩躺在病床上,全身上下只蒙着一件上衣,“毫无尊严”。

那个女孩让周翾反思,如果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无法留住孩子的生命,作为一个医生,她“还能够再做些什么”。

但是更多时候,她只能继续往前跑。复发的患儿重新躺回病房,总会有家长问她,还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案可以尝试。

儿童医院统计,80%以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可以被治愈,还有20%的孩子生命无法被挽留。但在这里,她是唯一一位提供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的医生。

刚开始推行舒缓治疗的时候,和周翾一起的只有血液肿瘤中心的一位护士。如今她的团队大约已随访80例临终患儿。但她觉得“现在还是像草台班子”。

有时候,周翾会遇到其他医生“转介”来的病人。患者家属在她对面坐下了,懵懂着,不明白为什么要来找她。

一旦看到这样的病人,周翾就明白了:“我是负责传达坏消息的。”

周翾以前也害怕说出“坏消息”。第一次有患儿在周翾眼前离开,她回到家,坐在床边嚎啕大哭,家人在边上手足无措。作为血液科的医生,周翾理智上知道,生命的流逝无法避免。但情感上,她忍不住觉得内疚,翻来覆去地想,“会不会是我的原因”。

第一次接触“舒缓治疗”的概念,是通过2013年一场由儿童医院主办的国际医疗会议上,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St.JudeChildren’sResearchHospital)医生的报告。后来前往美国进修时,她把将近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了解儿童舒缓治疗上。

“如果孩子可以被治愈,我们帮助他减少痛苦。如果最终无法治愈,我们想让他离开得更有尊严,让孩子和家长都没有遗憾。”比起愧疚,周翾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她参观了一些美国的儿童临终关怀医院,那里的病房配有厨房和卫生间,布置得“就像家一样”。桌上摆放着相框,衣柜里挂着患儿和家属的衣服。美国21周岁以下的肿瘤终末期患者,可以加入政府提供的医疗补助计划或儿童健康保险项目,这些孩子能够免费进入这些病房。

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里一位白血病复发的患儿,只有9个月大。孩子的父母最终决定,留在医院里进行舒缓治疗。除了医护人员,医院里还有社工和心理医生。孩子的床头摆着布偶和玩具,家长也不必被隔离在病房外。他们守在孩子身边,直到最后一刻。这些家庭最后在做的事情,不是穷尽一切方法治疗,而是完成孩子的心愿。

周翾“挺吃惊的”。当时,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4个病区107张床位,常年爆满,用周翾的话说,“资源太紧张了”,很难给患儿提供这样的关怀。

她曾经给一位患儿的妈妈分析孩子的病情,细细说明孩子身上将会发生什么,家长又该如何应对。最终,说到了孩子将会在生命尽头时的样子。

这位母亲突然起身,冲到门外哭了起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家已经欠下了上百万元的债,孩子的病却没有了希望。

她还记得在病房见过一个孩子趴在窗口,看着楼下往来的人群,对妈妈说:“等我病好了就可以出去玩了。”

但最终,这个孩子离开得很突然,母亲没能来得及带他出去玩。她对周翾说,后悔。

“这部分家长,有长期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周翾拿出了一项瑞典前些年的调查数据。有三分之二的家长没有对孩子告知病情,他们当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孩子去世后,后悔没能减轻孩子的痛苦,没能实现孩子最后的心愿。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调查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其中,中国大陆是第71名——“本应在该指数中表现更好”,从“人口规模来看”,“十分令人担忧”。全国各地,舒缓治疗都只有零零星星的临终关怀。对于儿童舒缓治疗的专业性尝试,只有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刚开始在国内推行舒缓治疗时,周翾做的第一例随访病例,是一位来自河北的白血病患儿,9岁,她曾经的患者。在疾病第二次复发之后,父母带着小男孩儿回到了农村老家。

从他们家到最近的医院,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孩子离开的那天夜里,家长得到指导,提前准备好了镇痛药、镇定剂和氧气袋。在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孩子对父母和3个姐姐说了3句“谢谢”,自己拔掉了氧气管。

更多的时候,推行舒缓治疗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成人肿瘤有专门的疼痛管理,儿童基本没有。国内很少有医生和家长,愿意给儿童使用镇痛药。周翾经常需要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用吗啡镇痛是否安全。

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病房里有个孩子,口腔中遍布着溃疡面。他不说话,不吃饭,甚至不肯喝水,整宿醒醒睡睡。

周翾在他病床前坐下了,用一个1到10分的量表测试孩子的疼痛情况,10分代表最疼。孩子一伸手,指到了8分的地方。旁边的家长却“噗”地笑出来了,因为孩子没喊没哭,偶尔还会看看平板电脑。

“经常会有家长,不相信孩子真的有那么疼,其实,孩子往往是忍着的,甚至是不会表达的。医生只要确定有病灶存在,孩子说有那么疼,那就该相信,真的是那么疼。”

准备开展疼痛管理时,周翾给血液病房的71名护士,做了“疼痛认知调查”。将近九成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没有给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的习惯。超过一半的人,在学校中也未曾接受过疼痛管理教育。

“对舒缓治疗来说,疼痛管理是第一步。舒缓,就是舒适,如果连疼痛都无法解决,又谈什么舒适呢?”周翾问。使用止痛药时,她需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给每个孩子专门列一张表格,记录联合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每隔几个小时,就根据孩子的疼痛感变化作出凋整。在北京儿童医院,放着吗啡的库房,需要用专人的指纹开启。

为了推行舒缓治疗,她还请来专业的心理医师,对家长展开哀伤辅导。家长们表达哀伤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因悲伤而分崩离析。有的会努力开始新生活。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生前热衷于公益,也做了志愿者。她与别人聊天谈到自己过世的孩子,会拿出照片回忆孩子的往事,并不刻意回避。

有家长找到了周翾,大人已经有了迎接坏消息的心理准备,但孩子自己,仍然充满对生的希望。周翾与孩子聊天,孩子对她说“不怕了”,又说,还是会遗憾,仍然想治疗。等周翾走了,孩子对父母说,“再也不想见到这个阿姨了”。周翾明白,自己心急了。

她给这个孩子安排了安慰疗法,让他在“自己仍然在接受治疗”的满足感中,走完了生命最后的阶段。“如果继续治疗就是他最后的心愿,那也应当满足他。”她说。

她曾横穿大半个北京城,去一位患儿家中随访。陷在四环的车流中时,她突然感到“路漫漫”,心头“沉甸甸”,手握着方向盘,眼泪默默淌在衣襟上。

“我也想过停下来。”她在随访手记里写道。

但她没有停下来。2015年3月28日,北京儿童医院附近一家酒店的5楼,周翾揭开了覆在背景墙上的红布,有3间活动室的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正式启用。这里曾空空荡荡,各式各样的人,零零星星捐来了投影仪、微波炉,甚至是沙发、办公桌,一点点填满了每个角落。

周翾的志愿者团队也在这个空荡荡的屋子里变得越来越大。

她听说,美国的舒缓医疗起步于30多年前。那时,在一棵大树下,一群医生你一言我一语,让儿童舒缓治疗这个概念成了型。

如今,周翾说,舒缓中心的志愿者者团队“快要有美国那棵大树下的医生那么多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儿科专家呼吁:多方合力提高托珠单抗医保可支付性惠及患儿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 是一种固有免疫异常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为严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教授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告诉记者:“sJIA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在我国对于活动性高的sJIA患儿的治疗存在很大难度。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目前存在的三个

儿科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来自西地那非的启示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基于西地那非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的相关研究,批准了其相关适应证,对儿科药物研发带来一系列启发。作者将这些启发书成文并于2017年7月发表在了《J Am Coll Cardiol》上。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利用儿科医联体带动基层资源

8月27日-28日,2017中国医院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基层儿科医疗资源匮乏,为了儿童健康这个共同目标,目前已有20家省级儿童医院形成了儿科医联体,共同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研究,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湖北一医院“摇头治疗”患儿被指不科学,涉事医生回应质疑

近日,网上发布一段视频,称孩子在湖北武汉某医院被摇成脑瘫,引发社会关注。该网友指出,视频中医生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小儿脑瘫专科医生李颂江”。记者第一时间联系李颂江,他表示,患儿“被摇成脑瘫”的说法不属实,送到医院的时候就已确诊脑瘫。对于“摇头治疗”的原理,他称,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法,自己治好了很多人。网曝患儿“被摇成脑瘫”——院方:家属发布与事实不相符信息近日,一则短短4秒的视频,在微博上引

Eur J Ophthalmol:玻璃体切除术是儿科复发性葡萄膜炎的抗炎治疗的有效手段!

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第二医学院眼科系和捷克共和国布拉格莫托大学医院眼科的Darsová D近日在Eur J Ophthalmol发表了他们团队近期的一项工作,他们研究了玻璃体切除术(PPV)作为儿科复发性葡萄膜炎的抗炎治疗的疗效。

Pediatrics:儿科医生警告:快速减肥对健康危害极大!

儿科医生警告说,年轻的体操运动员,花式滑冰运动员和摔跤手试图通过禁食或限制液体迅速减肥,可能危及他们的健康。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