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夜班不求人丨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

2023-02-21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发表于安徽省

蛛血是无法拿到病理结果的,临床诊断蛛血主要通过腰椎穿刺术进行明确,但少量蛛血往往不需要腰穿,此时只能通过短期CT复查来进行证实,这其中难免有欠妥当的地方。

可能很多放射科的朋友值夜班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晚上突然送过来一个头颅外伤患者,拍了头颅CT片子那儿都是好的,就是大脑镰看着密度好像高一点,但又好像是正常的。诊断结论打个正常吧,心里不踏实;打个蛛血可疑吧,一会又过来一个类似的,还打蛛血可疑?那待会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类似的患者,到底该怎么下诊断?

所以说少量蛛血的CT诊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蛛血是无法拿到病理结果的,临床诊断蛛血主要通过腰椎穿刺术进行明确,但少量蛛血往往不需要腰穿,此时只能通过短期CT复查来进行证实,这其中难免有欠妥当的地方。不过通过这些随访病例仍然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本文中大部分病例即通过此法证实。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笔者总是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高空坠落伤患者,外伤后不到2h行头颅CT检查,整个片子中只有右侧环池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57HU,36小时后复查,病灶密度减低,CT值约41HU,本例为少量蛛血的典型病例。

由于脑脊液的流动冲刷作用,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所形成的小血肿远没有脑实质内的血肿稳定,即便在外伤后第一个24h内,其CT值也很难超过60HU(课本上讲的脑内血肿极限CT值为94HU,平时工作中当然不可能遇到,但70+HU的血肿还是很常见的)。所以诊断少量蛛血的最佳时间是在外伤后第一个24h内,一旦超过24小时其CT值就会快速衰减,3天以后基本上很难在CT平扫上看到高密度影。

中年女性,骑电动车与人相撞,行头颅CT检查,鞍上池层面可见左侧侧裂池内蛛血(红箭),3天后患者复查头颅CT,左侧侧裂池内蛛血未见明确显示,但同一层面可见右侧天幕区新发蛛血(黄箭)。

通过本病例不难发现少量蛛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因此,对于一些可疑的蛛血患者,报告中应建议其短期复查(如24h内)

部分国外学者认为少量蛛血的常见部位位于大脑中脚之间的脚间池内(红箭),笔者尚未遇到过(是不是漏掉了?)。此种类型的少量蛛血常可引起患者“雷击样头痛”,且血管造影几乎均为阴性,如果在急诊CT平扫中漏诊此型蛛血,将会对临床诊断造成极大麻烦,因为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征等也会出现类似的剧烈头痛症状。

典型的大脑镰前部少量蛛血,血肿的边缘毛糙(红箭)且抵达胼胝体膝部的前缘(黄箭头)。4天后复查头颅CT平扫,相应部位少量蛛血基本吸收。

另一例表现类似的大脑镰前部少量蛛血,血肿的边缘总是有一种毛毛糙糙的感觉(红箭)。

大脑镰前下部极少量蛛血(红箭),淡黄色虚线框勾勒出胼胝体膝部,血肿的边缘仍然是 模模糊糊的,注意这幅图中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绿箭头),随访证实系伪影所致,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夜班急诊时CT诊断的难点在于其密度分辨率有限(相较于MR),5mm层厚带来的容积效应干扰,有时候再加上噪声形成的伪影,就非常考验平时的基本功以及经验积累了

红箭所指的大脑镰局部呈连续的长条状高密度影,容易被误诊为少量蛛血,此系大脑镰局部不完全钙化所致。注意观察密度增高的大脑镰边缘非常光滑、且居中(红箭),与少量蛛血形成的偏密征、边缘毛糙等征象恰好相反。

间断性的大脑镰不完全线状钙化(红箭),同样呈边缘光滑、居中改变。

这一例大脑镰局部钙化就更加明显了,成熟的钙化部分密度要明显高于出血,容易和少量蛛血进行鉴别。

看完几个正常的,再来看一个异常的。2岁小孩,被电瓶车撞到后入院行头颅CT检查,大脑镰部多发短条状高密度影(红箭),注意和上面正常的大脑镰进行对比。

有些患者头颅CT平扫上份层面,大脑镰旁常可看到这种结节状高密度影(红箭),此系大脑上静脉的分支,不要误诊为少量蛛血。注意其密度与矢状窦相仿(黄箭),且均位于脑沟旁。

两侧小脑幕明显增厚伴密度增高,呈音叉状改变(红箭),随访未见明显变化,表明为正常改变。注意观察该患者的小脑幕密度与同层面上矢状窦(绿箭头)以及大脑镰(黄箭头)的密度非常接近,当这几个解剖区域密度比较接近时有助于排除少量蛛血的可能性。

有些患者枕骨粗隆(黑箭)骨量过高,可引起伪影,呈对称性的条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红箭),不要误诊为天幕区少量蛛血。

双侧小脑半球对称性脑梗死患者,小脑半球密度对称性减低,使得邻近的小脑幕呈相对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不清,类似于蛛血的影像表现。这种由于背景组织密度减低而导致正常组织密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更常见于脂肪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发生大面积对称性脑梗时,不要把密度相对增高的大脑镰、小脑幕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测量上述患者正常脑组织和“密度增高的”小脑幕,可以发现两者CT值其实差不多,由于背景组织的干扰,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中脑男性患者,头痛来诊,CT平扫显示大脑镰后部密度增高,近胼胝体压部处增粗,边缘毛糙,非常像少量蛛血征象,追问病史,患者昨晚在外院行急诊CTA检查,本例大脑镰后部的异常改变系造影剂滞留所致。

最后看一个有意思的小病例↓

国内一些文献将大脑镰一侧不对称的高密度影被定义为“偏密征”,并认为上述影像学特征是诊断大脑镰旁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靠征象,可提示出血部位位于“偏密征”附近,或继发于邻近的其它颅内损伤。

本例颅脑外伤患者的大脑镰右旁可见“偏密征”,但这个血肿的边缘非常光滑(红箭)且未延伸至邻近脑沟内,边缘似乎还带有一些张力感,笔者觉得此例诊断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更合适。但不管怎么说,“偏密征”用于鉴别是否存在局限性的脑外伤还是很有用的。

相信通过这么多病例的讲解,以及大家平时工作中或多或少的经验积累,应该能总结出一点自己心得。

一种特殊名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佳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含量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DCI前的时期,PbtO2与患者CPP与CPPopt的偏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Stroke:颅内动脉瘤的遗传风险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测和在临床异质性中的作用

metaGRS可以预测ASAH的发病率,尽管与临床风险因素相比,其附加值有限。

EJN:脑实质出血的位置决定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功能结局

非创伤性SAH患者的脑实质出血,特别是涉及胼胝体的出血,可强烈预测功能结局不佳。

Neurology:芬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 一项基于全国登记的研究 

SAH 的总体病死率似乎在下降,至少在女性中是这样。住院老年男性的持续高病死率需要临床医生和流行病学家的关注,特别是如果这种趋势在其他国家也很普遍的话。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