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护士在抢救病人过程中看手机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话题 #医院回应护士抢救病人时看手机# 一度占领热搜第一。 据媒体报道,视频是患儿父亲发布的,他向相关媒体透露,孩子3岁,7月14日因呕吐8次住院,15日发热,转到发热门诊,随后抽搐,转到儿科,中午12时病危抢救,15时左右死亡。他不能接受孩子病亡事实,已申请第三方鉴定机构即将进行尸检。 7月17日,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回复媒体,不能偏听视频中的一面之词,将发布通报说明。 No.1 “看完官方通报,我松了一口气” 当日,象山县卫健局在官微“健康象山”上,针对患儿父亲发布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玩手机视频,发布通告指出,经查,视频中护士为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护士长,她和医生已连续进行长时间对患儿进行心肺复苏,就通过手机免提呼叫另一护士和医生前来协助抢救,不料却被患儿家属偷拍。 华医网整理网友评论过程中发现,该通告的发布唤回了网友们的理智,不少网友选择相信医护人员。 事件一出,不少网友表示,小孩子在抢救就算是普通人也不会有心思玩手机,何况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 医院作为人们生老病死的中枢系统,世间的悲欢离合在这里集中上演。但是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医护人员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早已“看惯了”生离死别,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面对生命的流逝他们依旧会难过、痛心,看到病床上生命垂危的孩子,他们依旧会全力以赴的进行救治。 作为孩子的家属,失去至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大众的观点不应该因家属的情绪而左右摇摆,面对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舆论的声音不应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No.2 舆论的沉默,震耳欲聋 以该事件为例,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舆论的催化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试想如果没有官方有理有据的通报,针对医护人员的恶意将会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事件真相大白之后,虽然舆论的风向转变了,但是造成事件过度发酵过程中的人们依旧应该好好反思。 如今,很多断章取义的舆论要挟,已经成为一部分所谓“弱势者”的尚方宝剑——遇事不要慌,先拿出手机拍视频,然后上传网络。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同情心泛滥,便开始了无底线的舆论浪潮,而当事人就默默的坐在屏幕后面,坐等“正义”的自动降临。 而在医患关系中,没有绝对赢家或输家,应该将话语权交还给事件的主体,诸如:涉事医院、医护人员、患者或者家属。因为只有这样,医患关系问题才会从情绪的不断激化过程中跳脱出来,回到事件本身。这时,舆论虽然是沉默的,但舆论的沉默震耳欲聋。 相信当大多数人能够客观冷静的看待这一问题时,医患关系就会从脆弱走向坚固。 No.3 别让医护人员寒了心 追责机制该建立起来了! 针对这一事件,不少网友表示,应该追究患者家属恶意诽谤的责任,这一主张是否应该伸张暂且不论,绕过这一主张的背后,如何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或许才是各级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本身应该思考的。对于如何更好的解决这类事件,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建立内部申诉机制 从医疗机构本身来说,不仅要建立为患者维权的患者投诉机制,更应该建设医护人员申诉机制,当医患矛盾产生时,倾听双方想法,争取在医疗机构内部做到解决矛盾及问题。 同时,做好事件记录及备案,在必要时,方便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尽力还原事件本来的样子。 2.畅通医疗机构维权渠道 各级有关部门应与医疗机构协同联动、推动医患关系持续向好发展,针对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做到畅通维权渠道,推动合理的政策法规落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维权申诉机制,维护医护人员良好执业环境,保障医护人员执业安全。 3.做好舆论应急机制建设 在要求舆论不带节奏的同时,有关部门及各医疗机构也要做好相关应急机制建设。缩短事件从发生到发酵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有力的回应,避免舆论过度发酵造成不良影响。做好舆论应急机制的建设,既能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又是维护医疗系统良性运转的一剂良方。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这就是农夫和蛇的再现!家属蓄意歪曲事实,必须追究诬陷责任,不能姑息,医务工作者不能总忍让。
84
#抢救#
72
大家想过抢救病人时,特别是晚上,人手不够的时候,医务人员是多么无助吗?有时候为了尽力抢救,一个人要持续做心肺复苏,能拿手机呼叫一下帮忙的人,更多的是给病人增加了一线希望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