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之间----“交心”的信任创和谐
2014-06-02 雷宇 中国青年报
过去几个月,36岁的芳芳(化名)经历了生死轮回:因为心脏上长出罕见肿瘤,命悬一线的她在位于武汉的同济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重新活过来的芳芳写下3000多字的长微博,诉说医护团队对她的关怀,比起换在胸腔里的心,医护团队更让她感到贴心。 尽管当下的医患之间尚有诸多饱受诟病的信任危机,但对芳芳来说,感受更多的是医患之间的互信与关怀。 医生10年不换手机号 去年年底
过去几个月,36岁的芳芳(化名)经历了生死轮回:因为心脏上长出罕见肿瘤,命悬一线的她在位于武汉的同济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重新活过来的芳芳写下3000多字的长微博,诉说医护团队对她的关怀,比起换在胸腔里的心,医护团队更让她感到贴心。
尽管当下的医患之间尚有诸多饱受诟病的信任危机,但对芳芳来说,感受更多的是医患之间的互信与关怀。
医生10年不换手机号
去年年底,芳芳被查出心脏肿瘤,开始了艰辛的求医路。在北京一位教授的引荐下,芳芳辗转来到了武汉同济医院心胸外科。
那时的芳芳已经骨瘦如柴,完全不能走路,即便由哥哥抱着,也常常嘴唇憋得青紫,喘不上气来。住进重症监护窒一周后,芳芳幸运地等到了心源并配型成功,后接受了长达五个小时的心脏移植手术,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顺利康复。
病情最危重的时候,医护人员每天都来安慰她, “芳芳,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你一定可以挺过去的”。“芳芳,家里有爸妈,还有你的女儿都在等你……”这些话,如同出自亲人之口,放在平常或许有些平淡,但对于躺在重症监护室的芳芳,却是最好的礼物。
芳芳说:“人们常说如今医患关系紧张,我不知道你是否看到过医护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身影,病人痛苦挣扎时他们穿梭的身影,在生命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奋战的身影。如果看到了,你会有心灵的震撼。”
负责给芳芳治病的是同济医院第一任心胸外科主任裘法祖院士带领的团队。对于他们来说,芳芳只是他们数不清的患者中的一员。事实上每天他们都是在这样与患者打交道。
在心胸外科病房走廊,医生们常被患者家属拉上询问,耐心解释后,他们会掏出印有手机号码的名片,“不清楚的随时电话、短信”。为了方便病人随时找到他们,同济医院的魏翔、李军、朱学海等专家,近10年都没有换过手机号码。
尽管有时一夜要被电话吵醒几次,但在魏翔教授看来,如果不是情况危急,病人也不会深夜打扰医生。担心病人打不通电话,耽误医治,每次魏翔上手术台或上飞机之前,都会把自己的手机号呼叫转移到其他医生手机上。
对病人来说,病痛就是最大的事
见到同济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主治医生王海灏时,他已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其间只睡了两小时。早上7:00到医院准备病人资料,8:00开始和教授查房,接着要上台做手术,晚上值夜班,要写病历、写论文,还要参与夜间急救。
但即使这样,仍有患者抱怨,“一天到晚看不到医生,他们都去哪儿了?”“三言两语就把我打发掉了!”一位患者怒气冲冲地拍着桌子跟医生理论。
在同济医院心胸外科诊室,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
“您别生气,我看了您的检查结果,只是普通的心肌炎,并不严重,用点药物就可以控制。但那位病人是癌症患者,病情严重,需要跟家属交代病情,请您多理解多担待。”朱学海副教授的解释让不满的病人渐渐平静。
朱学海说,对病人来说,自己的病痛就是最大的事,若得不到医生的重视,很容易不满和生气,这就需要医生用足够的耐心去宽慰他们焦急的心。
“我爸爸得了肺癌,到底要不要做手术,你怎么能让我做决定?不是应该由你们医生来决定的吗?”病人的指责有时也会让医生感到无奈。朱学海说,这种时候,他会跟病人说,“如果你是我的家人或朋友,我建议作出这样的选择……”
医生护士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为什么还常常会被患者误解责骂呢?朱学海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病人和家属,需要得到医生专业上的支持,更需要医生的关心,他们唯一能信任的只有医生。“坚守医德,会让病人发自肺腑地理解医生,信任医生,这正是医患融洽的前提。”
2011年,朱学海主治的一位女患者因术后并发症去世,家属情绪激动。朱学海反复与家属沟通,亲自把患者遗体送上殡仪馆的车,向逝者深深鞠躬。他的努力换来了患者家属的理解,每年,他们都会给朱学海送上自己亲手腌制的腊鱼。
“手术3个月后,才知自己胸腔里有一颗别人的心脏”
“医生的每一句话,甚至是小小地皱一下眉,都会激起重症病人心中的轩然大波。他都会联想到,是不是我的病没救了?”从医15年的朱学海深谙患者心理。
2011年,来自湖北潜江的警察程前进(化名),因心肌扩张晚期生命垂危,急需换心。来到医院时,他脾气暴躁,几次自杀欲求速死。医生们一边跟患者家属商量制订了严格的心脏移植手术疗程,一边却在他面前轻松淡定:“这不过是个小手术,治好了你立刻能活蹦乱跳地去抓犯罪分子!”
手术后3个月,程前进身体康复得很好,回到医院进行复查时,才得知自己胸腔里有一颗别人的心脏。
心胸外科女医生周鸿敏将此总结为“治病之前要先治心”,“紧张和压力,会导致患者生理发生很多变化,唯有我们给患者以乐观和信心,才能帮到他们。”
在同济的心胸外科,有着这样一项明确规定,做手术前至少与病人交流15分钟;术后头3天,医生必须每天看望病人,并与之做良好沟通;非手术科室主管教授必须坚持每周与病人沟通交流两次以上。
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中,魏翔注意到一个现象,看惯了生死,医生容易习以为常,面对层出不穷的医闹,越来越多的医生失望麻木,渐渐封闭自己的热情甚至良知,变成只看病、不看人的机器人。
一种可怕的后果由此产生:医生对病人的问话充满警惕,心中盘算,他会不会在偷偷录音,手术失败了会不会找自己撒泼扯皮。医生的内心磨出了厚厚的铠甲,对病人的漠然,会对病人造成莫大的伤害。“只要真诚地付出,病人会回报托付生命的信任,也更让医生护士体会到治病救人的真正价值”。(原标题:“交心”是医患关系融洽的前提)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医患#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