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rg Microbes Infect:张文宏团队发现异源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对奥密克戎效果更好
2022-02-21 上海科技 MedSci原创
张文宏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新生微生物与感染》刊发了一篇关于序贯接种对Omicron的研究结果。
近来,多地疫情再次反复,加强针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可面对加强针的选择时,你是否再次陷入“选择困难症”了呢?现在,你可以不用“烦”啦,张文宏医生帮你做出了最佳选择。
一位流行病学专家认为,目前中国自然感染人群极少,而国外无论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约1/4至半数人群经历过自然感染,后者可以产生高于疫苗(包括mRNA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力。还有一定比例人群有自然感染和接种疫苗产生的更高的双重保护力。所以,中国有必要推进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序贯免疫,通过异源序贯免疫策略,优化现有疫苗的组合和效力。
据相关人士表示,国家对未来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提出了新的相关要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继续推进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方案有两种:一是同源加强免疫接种,一是异源加强免疫接种(也称“序贯加强免疫”)。
同源加强免疫接种:指加强免疫采用与基础免疫同一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接种,目前阶段国内实施灭活+灭活疫苗加强或腺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疫苗。
异源加强免疫接种:指接种与之前疫苗技术不同的疫苗,目前阶段国内可实施灭活+重组蛋白疫苗或灭活+腺病毒载体疫苗。
现有数据显示,同源加强免疫接种和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序贯加强接种组合,均可以大幅提高受种者中和抗体水平,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序贯接种在10年前被提出,曾经在流感等新兴病毒疫苗的研究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新冠疫苗的序贯接种,也陆续被科学界证实。
昨天,由张文宏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新生微生物与感染》刊发了一篇关于序贯接种对Omicron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利用两针灭活疫苗(国药疫苗)的基础,进行了同源加强和异源加强(采用智飞ZF2001序贯接种)的第三针,结果发现,在灭活疫苗同源第三针加强14天后,血清中对疫苗原始株、德尔塔株以及奥密克戎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提升到285.6、250.8 和48.73。如果用重组亚单位蛋白苗异源第三针加强14天,血清中对原始株、德尔塔株以及奥密克戎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提升到1436、1501和95.86。
异源加强针与同源加强针相比,不管在14天 (95.86 vs. 48.73) 还是28天 (108.70 vs. 47.69) ,效果都要好(当然初始基线不一样)。
Plasma neutralization titres against Prototype, Beta, Delta, and Omicron SARS-CoV-2 variants in individuals with booster vaccination dose (neutralization titres evaluated before, 14 and 28 days after the booster dose). 1) BBIBP-CorV homologous booster group. 2) BBIBP-CorV/ZF2001 heterologous booster group.
这组数据提示,同源加强还是异源加强,都对变异株都有效,而且异源加强的效果更好。
早在2021年8月8日,国家药监局相关研究人员就发表过此类研究结果,“用异源疫苗加强免疫有效提高灭活新冠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由此可见,异源接种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人体的保护。
截至2022年2月15日,中国疫苗接种总人数12.67亿,其中完成全程接种12.31亿;加强免疫接种人数5.02亿,占总人口比例35.6%,与英国已完成加强针比例55.3%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60岁以上人群,中国接种率较低,12个省份接种率≤80%,目前60岁以上人群不足30%进行了加强免疫。
另外,北京佑安医院最新一项研究3针灭活疫苗的防控效果的论文也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
首先三针灭活疫苗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不管是Omicron,原始毒株还是Delta,都比较高,分别为95.5%, 99.5%, and 98.5%。假病毒试验表明,GMT为49,较原始毒株下降4.9倍,比Delta下降3倍。中和抗体滴度在2个月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
不过客观地说,与mRNA疫苗加强针诱导的免疫效果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原始出处:
(2022) Omicron variant showed lower neutralizing sensitivity than other SARS-CoV-2 variants to immune sera elicited by vaccines after boost,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11:1, 337-343, DOI: 10.1080/22221751.2021.202244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CRO#
52
#Micro#
43
#免疫接种#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