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的样本处理与分析影响因素
2024-03-01 检验科之窗 检验科之窗 发表于上海
D-二聚体检测受众多因素影响,遇到可疑或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检验前、中、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D-二聚体检测受众多因素影响,遇到可疑或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检验前、中、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1. 样本采集
可使用血浆或全血样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单独的D-二聚体检测可选择柠檬酸盐、肝素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样本,但肝素和EDTA会影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的检测,而其常与D-二聚体共同送检。
因此,目前CLSI和WHO推荐采用含3.2%(105~109 mmol/L)柠檬酸钠的抗凝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1[24-25]。
依照WS/T359-2011的要求采集血浆样本[行业标准 |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WS/T359—2011)]。采样量偏低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样本中有血凝块则可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高。实验室在分析前及审核显著异常结果时应检查样本质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样本运送和处理
样本应在室温环境(15~22 ℃)下、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常<1 h)转运至实验室,样本测试前可于室温或4 ℃保存24 h。对于标本类型要求为血浆的检测系统,推荐以1 500×g离心15 min获取乏血小板血浆。
提高离心力可缩短离心时间,有助于改善急诊样本周转时间,但实验室需验证所用离心条件的可靠性。
3. 分析干扰物质
现有研究多数未发现一般程度的脂血、黄疸对D-二聚体检测有明显影响,但这些研究多基于某个特定的检测系统,不能代表所有检测系统。
严重的脂血可通过将血浆高速离心(例如室温下10 000×g离心10 min)后吸取下层血浆的方法减少影响。不同原因造成的标本溶血对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各异,干扰程度也与检测方法学相关。
尽管CLSI建议拒收所有溶血标本,但临床上大部分溶血标本的溶血程度不严重,实验室也缺乏手段来快速判断标本是否为体外溶血,因此标本中较低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Hb<3.0 g/L)对D-二聚体检测的干扰一般是可接受的。
对于此类标本的拒收原则建议结合制造商声明和实验室自己的质量规则或标准操作程序来确定。
类风湿因子可与检测试剂中的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结合,导致D-二聚体假性升高。
风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的存在可使基于免疫法检测所得的D-二聚体结果假性升高。
当出现无法解释的D-二聚体升高时应怀疑嗜异性抗体干扰。
嗜异性抗体阻断剂可消除该干扰,但不同品牌D-二聚体检测试剂中阻断剂的效力各异,实验室应了解所用试剂的抗嗜异性抗体干扰能力。另外,与其他D-二聚体检测方法比较或同时检测FDPs也有助于发现这类干扰。
副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能导致D-二聚体假阳性,但副蛋白对D-二聚体检测的影响存在个体化差异,某些患者体内的副蛋白对特定制造商使用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干扰。
此外,多种生理状态及药物的使用均可出现D-二聚体升高。生理因素包括高龄、妊娠、剧烈运动后,药物因素包括应用血凝酶类药、降纤药、溶栓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干扰因素包括样本体外凝血激活(血凝块形成)、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副蛋白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D-二聚体# #样本处理#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