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CREST综合征合并干燥综合征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报道
2013-07-13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卢杰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李 姚方 杨爱 中国医学论坛报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1岁,因“腹泻12年,反酸1年半,呕血1个月”于2009年3月5日被收入我院。 患者于1997年接受阑尾切除术后开始出现腹泻,4~5次/日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1岁,因“腹泻12年,反酸1年半,呕血1个月”于2009年3月5日被收入我院。
患者于1997年接受阑尾切除术后开始出现腹泻,4~5次/日,为黄色稀糊样便,不伴腹痛、里急后重,在接受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可减轻。
2007年底,患者开始出现反酸、胃灼热及胸骨后异物感,饱餐后及平卧位加重,间断服用埃索美拉唑等药物后症状可明显缓解。
2009年2月初患者出现进硬食后反复呕吐咖啡色物,共3次,每次250~400 ml,伴有黑便、头晕、乏力,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为 2.3×109/L,血红蛋白为77 g/L,血小板为89×109/L;肝肾功能正常;胃镜检查显示食管溃疡、浅表性胃炎;腹部增强CT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腹水。患者在接受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
2月28日,患者进硬食后呕鲜血,约100 ml,我院门诊就诊。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为6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75.9 fl;便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白细胞阴性,便潜血(+);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乙肝五项检查均为阴性;凝血功能正常;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内弥漫性病变,脾大,脾静脉、门静脉增宽;胃镜检查显示,距门齿35 cm处见食管呈疝环样改变,其上食管右侧壁可见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环下方可见溃疡覆少许白苔(图1~2)。患者呈贫血胃黏膜相。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患者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查体显示,患者贫血貌,无黄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回流征阴性。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 cm可触及,质软。移动性浊音阳性。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疑难病剖析111例》是北京协和医院为了纪念我国医学泰斗张孝骞教授诞辰111周年而出版。张孝骞教授毕生治学严谨,重视实践,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这种精神和做法始终影响着协和,特别是协和消化科一代代医师的成长。该书汇集了协和医院在2004-2008年期间比较典型的疑难或特色病例,每一个病例均从初诊开始,一步步抽丝剥茧,明确诊断。阅读此书,对培养病例诊断的临床思维大有裨益。
如何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消化道出血”,这也是到我院就诊的原因。此外,患者同时存在的其他突出问题包括血常规三系降低,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三者间能否用一元论解释?
患者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伴有黑便,便常规正常,潜血阳性,因而出血部位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量中等。在出血原因方面,根据先后两次胃镜结果,基本可除外消化性溃疡或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内镜下见到胃食管接合部溃疡及食管毛细血管扩张,二者皆有可能为出血病因。
结合患者既往慢性腹泻及反酸病史,临床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三系降低等,病因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
不支持之处在于,患者临床肝硬化表现不典型,肝功能、血白蛋白、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胃镜下未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不支持静脉曲张出血。肝硬化病因方面,患者乙肝五项阴性,不支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中年女性,须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可能。
胃食管反流病(GERD)
患者有反酸、烧心,与饱餐及体位有关,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有效。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接合部疝囊结构,故食管裂孔疝及GERD诊断明确。食管裂孔疝患者胃食管接合部可发生溃疡,多为线性溃疡,又名为卡梅伦(Cameron)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存在于5%的食管裂孔疝患者。但食管裂孔疝、GERD合并溃疡出血不能解释患者慢性腹泻、毛细血管扩张及门脉高压等表现。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该病的毛细血管扩张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胃肠道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胃和十二指肠,常表现为隐性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但该患者缺乏其他部位皮肤及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或出血表现,且该病也无法解释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
系统性结缔组织病
该患者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前述疾病无法解释患者全貌,须警惕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可累及肝脏或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硬皮病、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都可致食管运动功能异常,并发食管炎,硬皮病中的特殊类型CREST综合征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须进一步追问相关病史,检测自身免疫相关血清学指标,寻找多系统受累证据。
进一步检查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证据
追问病史,患者有双手雷诺现象、口干、眼干表现,无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等。进一步查体发现患者双手指尖可疑“腊肠指”,指端皮肤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检查结果显示, 碱性磷酸酶为88 U/L,γ-谷氨酰转酞酶为30 U/L,红细胞沉降系数为6 mm/第1小时,C反应蛋白为2.4 mg/L,免疫球蛋白M为3.01 g/L,免疫球蛋白A、G、补体正常;ANA(+),为散点型1 ∶640;抗Sm、SSA、SSB、Scl-70、Jo-1、RNP、rRNP抗体均阴性;AMA(+),为1 ∶640,AMA-M2亚型>200 RU/ml;ACA(+),为1 ∶640;ACL及ANCA均阴性。
全消化道造影显示,食管蠕动力差,食管下段管腔狭窄,右侧有小溃疡。
腹盆增强CT显示,肝硬化伴门脉高压,门脉多发血栓形成(图3~4)。与既往外院CT片相比,门脉充盈缺损为新出现病变;食管胃底消化道管壁强化增加,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性大。腹平片显示,双髂骨重叠处皮下多发钙化影(图5)。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散在多发毛细血管扩张(图6)。
骨穿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活跃,考虑脾亢。口腔科、眼科会诊结果为符合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唇腺活检检查显示,少许小涎腺组织,部分腺泡轻度萎缩,导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导管扩张。
CREST综合征合并其他两种自身免疫疾病诊断明确
至此,结合患者存在食管动力异常、雷诺现象、内镜下食管与结肠黏膜多发毛细血管扩张、指端毛细血管扩张、腊肠指、皮下钙化及ACA高滴度阳性,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calcinosis)、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食管运动功能异常(esophageal dysmotility)、肢端硬化(sclerodactyly)及 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诊断明确。
CREST综合征的特征
CREST综合征是硬皮病的特殊亚型,包括上述5种表现,该病并发消化道出血临床并不多见。
但有研究者在总结其所在医院1985-1996年间144例系统性硬化(SSc)及CREST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后发现,22例(15.3%) 有消化道出血(女性16例,男性 6例,平均59.4 岁),其中8例(36%)发生多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是出血的最常见原因(40.9%,9/22例),其次为消化性溃疡 (31.8%,7/22例)及糜烂性胃炎(13.6%,3/22例)。该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可能与毛细血管扩张有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重叠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可以相互重叠。患者AMA、AMA-M2高滴度阳性,AMA-M2亚型诊断PBC敏感性、特异性均超过90%。而PBC的病理机制为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
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这类患者容易早期发生门脉高压症候群(如静脉曲张、脾亢、腹水等),而临床缺乏典型肝硬化表现(如肝功能异常、肝脏缩小等),该患者特点与之相符,临床诊断PBC成立。
患者有口眼干症状,口腔科、眼科会诊符合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尽管抗体检查阴性,结合唇腺活检结果,SS诊断明确。
研究显示,PBC合并SS最为常见。在113例PBC患者中,66例合并SS(58%),有10例合并SSc(9%),其中SSc主要类型为CREST综合征。日本学者报告过26例PBC-CREST重叠综合征,其中16例(61.5%)合并SS。
如何治疗?
在治疗方面,针对免疫性疾病本身,无论是CREST综合征还是SS,患者无高球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系数、C反应蛋白也正常,病情活动证据不足,无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指征。
针对PBC,给予熊去氧胆酸15 mg/(kg·d)治疗。对于门静脉血栓,由于患者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病史,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对于引起患者反复消化道出血的食管毛细血管扩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该类病例的相关文献很少,仅有几例接受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的个案报告,远期疗效并不明确。
手术解决患者消化道出血问题
患者住院期间接受静脉补铁、抑酸、利尿及肠内营养等治疗,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病情稳定后出院。
半个月后,患者再次呕鲜血约400 ml。复查胃镜,结果显示,食管毛细血管扩张较前加重,未见明显静脉曲张。超声内镜检查显示,食管下段、贲门胃底黏膜下可见曲张静脉。
经多科讨论,考虑患者有食管胃底黏膜下静脉曲张,APC治疗并发黏膜下曲张静脉出血风险大。遂对患者实施Phemister术(即脾切除+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食管下段、胃底切除+食管胃底吻合术)。术中可见患者肝脏表面弥漫性结节样改变,质地偏硬。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无呕血、黑便、腹胀等发生。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为6.56×109/L,血红蛋白为125 g/L,血小板为329×109/L。便潜血阴性。复查胃镜,食管胃吻合口通畅,食管未见毛细血管扩张、曲张静脉及溃疡。患者继续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并定期到门诊接受随访。
{nextpage}总结
该病例以消化科常见临床症状“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经过详尽检查及分析,其消化道出血病因却是非常少见的CREST综合征合并PBC及SS。CREST综合征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合并出血罕见,治疗经验缺乏。根据患者同时合并PBC、门脉高压、脾亢,出血部位集中于胃食管接合部,制定了Phemister手术治疗方案。
该患者手术治疗成功。这为今后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对于原发病,包括CREST综合征、PBC、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有待开发新型的、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小的药物。[6040501]
■ 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姚方
该患者以消化科常见临床症状——“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胃镜检查证实其有食管溃疡和毛细血管扩张,这两者都可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但临床医师未满足已有的发现而轻易得出诊断,而是结合患者存在的不典型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小心求证,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检查,最终明确CREST综合征的诊断,同时也发现PBC及SS的证据,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获得较好的疗效。
CREST综合征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表现而就诊的非常少见,但该类疾病可以有广泛的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存在消化道出血的基础。另外,尽管患者的SS相关抗体阴性,但却符合SS诊断标准。这再次提醒临床医师,结缔组织病常常有重叠现象,须仔细检查分析,不能局限于血清学抗体结果,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功能学、影像学或病理学的检查,以取得诊断依据。[6040502]
■ 自身抗体英文缩写注解
ANA:抗核抗体
抗Sm抗体:诊断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
抗SSA、SSB抗体:抗干燥综合征特异性抗体
抗Scl-70抗体:Scl特异性抗体
抗Jo-1抗体: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
抗RNP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
抗rRNP抗体:抗核糖体核糖核蛋白抗体
AMA:抗线粒体抗体
ACA:抗着丝点抗体
ACL:抗心磷脂抗体
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原发性#
52
#胆汁性#
53
#EST#
42
#CREST综合征#
56
#综合征#
50
#消化道#
0
#胆汁#
45
#C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