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Nature:破解前列腺癌免疫治疗耐药难题:SPP1hi-TAMs成为全新治疗靶点

2024-12-07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发表于陕西省

前列腺癌中mCRP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不佳,研究发现SPP1hi-TAMs随疾病进展富集,通过腺苷信号通路致免疫治疗耐药,阻断腺苷A2A受体联合治疗可增效,还探讨其在精准医学等方面意义。

引言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晚期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被证明对多种癌症具有显著疗效,但对于mCRPC患者来说,这一治疗策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样,而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抑制性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和髓系抑制细胞(MDSCs)在促进肿瘤生长和抑制免疫反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这些髓系细胞种类多样、功能复杂,使得针对它们的治疗策略面临巨大挑战。例如,尽管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阻断剂曾被寄予厚望,但临床试验的结果却显示出有限的疗效。如何深入理解髓系细胞在前列腺癌免疫抑制中的具体机制,成为破解治疗耐药难题的关键。

12月4日Nature的研究报道“Evolution of myeloid-mediated immunotherapy resistance in prostate cancer”,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阶段前列腺癌患者肿瘤样本中的髓系细胞,发现了一种高度表达SPP1基因的巨噬细胞亚群(SPP1hi-TAMs)。这种特定细胞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富集,并通过腺苷信号通路抑制CD8+ T细胞活性,最终导致免疫治疗的耐药性。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进一步表明,阻断腺苷A2A受体(A2AR)不仅可以有效降低SPP1hi-TAMs的免疫抑制作用,还显著提高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SPP1hi-TAMs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耐药中的核心作用,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联合治疗策略,为mCRP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发现强调了从肿瘤微环境入手的治疗潜力,并为未来的精准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图片

前列腺癌的挑战:为何免疫治疗对某些患者无效?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老龄化社会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仅在美国,每年新增病例数就高达29万,导致约3.5万例患者不幸去世。尽管当前的治疗手段,如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在早期前列腺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会进入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的阶段。此时,肿瘤不仅对ADT耐药,还常伴随治疗选择有限,患者预后极差。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问世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这种疗法通过阻断抑制T细胞活性的蛋白质(如PD-1、PD-L1和CTLA-4),使免疫系统重新激活,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在某些癌症类型中,ICIs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疗效。然而,遗憾的是,mCRPC患者对ICIs普遍反应较差,只有极少数具有特殊分子亚型的患者能够受益。

那么,为什么免疫疗法对mCRPC患者“束手无策”?研究表明,问题的核心在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免疫抑制特性。在mCRPC中,肿瘤微环境复杂且动态,包含了大量的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髓系抑制细胞),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削弱了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更糟糕的是,这些免疫抑制细胞在ADT治疗后会进一步富集,形成难以突破的“免疫屏障”。

尽管髓系细胞的存在是免疫治疗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相关靶向策略却面临巨大挑战。例如,针对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的阻断剂在临床试验中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种失败反映了髓系细胞种群的异质性及其复杂的免疫调控网络。

揭开髓系细胞的神秘面纱:从复杂到精准

在癌症研究中,髓系细胞一直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在健康状态下负责维持免疫平衡,但在癌症环境中却常被肿瘤“招募”并“改造”,成为促进肿瘤生长和免疫抑制的帮凶。特别是在前列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中,髓系细胞不仅数量众多,功能也复杂多样,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等

研究发现,这些髓系细胞通过释放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TGF-β)和代谢产物(如腺苷),削弱了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然而,髓系细胞并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一个异质性极高的“大家族”。例如,TAMs就分为M1型(促炎性、抗肿瘤性)和M2型(抗炎性、促肿瘤性),它们的比例和功能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动态变化。这种复杂性使得针对髓系细胞的治疗策略面临巨大挑战。

幸运的是,单细胞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一谜题带来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解析肿瘤组织中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不同阶段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了单细胞分析,共获得超过14万单细胞的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髓系细胞被细分为14种亚群,包括8种巨噬细胞亚群、2种髓系抑制细胞亚群和3种树突状细胞亚群等

图片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5′ scRNA-seq)技术,揭示了前列腺癌患者肿瘤样本中SPP1高表达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SPP1hi-TAMs)的富集情况及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动态变化(Credit: Nature

研究对象与方法: 图a描述了研究对象的分类,包括未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n=13)、接受ADT治疗的转移性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患者(HSPC, n=24)以及ADT治疗后进展为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患者(mCRPC, n=6)。通过对这些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10x Genomics),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肿瘤微环境(TME)中髓系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髓系细胞的异质性: 图b展示了通过UMAP聚类图对肿瘤样本细胞类型和髓系细胞亚群的识别。研究共鉴定出多种髓系细胞亚群,包括8种巨噬细胞亚群、2种髓系抑制细胞(MDSC)亚群及3种树突状细胞(DC)亚群,进一步显示了髓系细胞在TME中的高度异质性。

SPP1hi-TAMs的动态富集: 图c和图d量化了髓系细胞亚群在前列腺癌疾病进展中的频率变化。研究发现,随着疾病从局限性前列腺癌进展至mCRPC,SPP1hi-TAMs的数量显著增加(与局限性前列腺癌相比P=0.002,与HSPC相比P=0.04)。这一结果表明SPP1hi-TAMs可能是晚期疾病阶段的重要免疫抑制因子。

免疫抑制基因表达特征: 图e和图f显示,SPP1hi-TAMs具有较高的免疫抑制基因表达分数,与其他髓系细胞亚群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免疫抑制能力。研究还发现,这些基因特征在mCRPC患者中显著增强,进一步强化了SPP1hi-TAMs在抑制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与T细胞耗竭的关联: 图g揭示了SPP1hi-TAMs的富集程度与CD8+ T细胞耗竭特征之间的相关性。mCRPC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更为显著(P=0.07,R=0.780),表明SPP1hi-TAMs可能通过诱导T细胞耗竭促进免疫治疗耐药。

SPP1hi-TAMs的特异基因表达: 图h分析了SPP1hi-TAMs与其他髓系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基因表达。SPP1hi-TAMs显著上调了与免疫抑制和腺苷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如SPP1、CD73),而关键巨噬细胞靶点基因(如CSF1R)的表达水平较低。这一特性可能解释了传统CSF1R阻断疗法对mCRPC疗效有限的原因。

SPP1hi-TAMs:免疫治疗耐药的“幕后推手”

在探究前列腺癌免疫治疗耐药性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关键的“幕后推手”——高度表达SPP1基因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SPP1hi-TAMs)。这一髓系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数量显著增加,还展现出强大的免疫抑制功能。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研究人员识别出SPP1hi-TAMs在mCRP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富集程度远高于早期阶段的前列腺癌。组织染色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与早期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相比,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SPP1hi-TAMs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些细胞不仅富集SPP1基因表达,还伴随CX3CR1和CSF1R等关键分子表达的下降,后者是传统抗巨噬细胞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这种分子特性的变化可能解释了CSF1R阻断剂治疗失败的原因。

那么,SPP1hi-TAMs如何在肿瘤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这一细胞亚群通过腺苷信号通路实现了强效的免疫抑制。腺苷是一种代谢产物,通过与腺苷A2A受体(A2AR)的结合,抑制了CD8+ 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SPP1hi-TAMs在高氧耗和缺氧环境中表现出显著的腺苷相关基因(如CD73)的过表达,释放了大量腺苷分子,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性。

研究中,小鼠实验清楚地展示了SPP1hi-TAMs的这一功能。当SPP1hi-TAMs与CD8+ T细胞共同培养时,T细胞的增殖率和活性显著下降,表明这些巨噬细胞通过腺苷信号阻碍了免疫反应的有效性。此外,SPP1hi-TAMs的富集与T细胞耗竭基因表达的上升高度相关,这表明其直接影响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核心环节。

动物实验的启示:从分子机制到治疗策略

理解SPP1hi-TAMs在免疫治疗耐药中的作用,离不开动物模型的深入验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不仅再现了人类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还揭示了SPP1hi-TAMs的功能机制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研究团队通过移植MyC-CaP前列腺癌细胞建立小鼠模型,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模型中成功识别出与人类SPP1hi-TAMs相对应的髓系细胞亚群。这些细胞以高度表达Spp1、Cd9和Lgals3基因为特征,同时显著缺乏CSF1R的表达,这一特性与临床观察中CSF1R阻断剂治疗无效的现象完全一致。

为了评估SPP1hi-TAMs的功能,研究人员采用了共培养实验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治疗模型。在体外实验中,SPP1hi-TAMs通过腺苷信号途径抑制CD8+ T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进一步证实了其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体内,研究人员通过将SPP1hi-TAMs直接注射到接受ICIs治疗的小鼠肿瘤中,观察到ICIs的疗效显著下降,表明SPP1hi-TAMs是ICIs耐药的关键驱动因素。

更令人振奋的是,该研究还探索了腺苷A2A受体(A2AR)阻断剂在治疗中的潜力。研究发现,通过使用A2AR抑制剂ciforadenant,可以显著降低SPP1hi-TAMs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小鼠模型中,联合使用A2AR阻断剂和ICIs,不仅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还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

这些动物实验清楚地表明,SPP1hi-TAMs通过腺苷信号通路推动免疫治疗耐药,而A2AR阻断剂则为破除这一机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联合治疗的突破:腺苷阻断如何改变局面

在免疫治疗领域,联合疗法正在成为突破癌症治疗瓶颈的关键策略。针对SPP1hi-TAMs通过腺苷信号通路导致的免疫抑制,研究团队探索了腺苷A2A受体(A2AR)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治疗的可能性,初步结果振奋人心。

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单独使用A2AR抑制剂ciforadenant的效果。结果显示,A2AR抑制剂显著降低了肿瘤中SPP1hi-TAMs的数量,并减少了CD8+ T细胞的耗竭现象(标记为CD38+PD-1+),从而有效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当ciforadenant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时,疗效进一步提升,肿瘤生长明显减缓,CD8+ T细胞的多功能性(如同时分泌IFN-γ和TNF-α的能力)显著增强。这表明腺苷阻断通过解除免疫抑制,为ICIs激发T细胞活性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这一成果在早期临床试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在一项针对晚期mCRPC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ciforadenant与PD-L1抑制剂atezolizumab的联合疗法。24名患者中,有25%的患者在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显著下降,且部分患者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前肿瘤中SPP1hi-TAMs的高丰度可能预示着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为开发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线索。

联合疗法的成功不仅归功于A2AR抑制剂有效削弱了SPP1hi-TAMs的免疫抑制作用,还在于PD-1或PD-L1抑制剂激发了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协同效应为治疗mCRPC开辟了新的路径,尤其是那些对单一ICIs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未来的治疗新思路

肿瘤治疗的未来,正在从“治愈肿瘤”向“重塑微环境”转变。在这场转变中,SPP1hi-TAMs的发现不仅为mCRP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精准医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作为一种高度特异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SPP1hi-TAMs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在价值。

首先,SPP1hi-TAMs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帮助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患者肿瘤组织中SPP1hi-TAMs的丰度与联合治疗的疗效显著相关。通过检测SPP1hi-TAMs的水平,医生或许能够筛选出更有可能受益于A2AR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患者群体,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这种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医学策略,有望提升治疗的成功率,并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经济和身体负担。

其次,SPP1hi-TAMs本身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研究显示,SPP1hi-TAMs通过腺苷信号通路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还能通过其他促炎性因子(如IL-1β)进一步恶化肿瘤微环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抑制SPP1hi-TAMs功能或减少其数量的方法,例如针对腺苷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的双靶点治疗策略,从而从源头上瓦解免疫抑制。

此外,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完全奏效。未来的治疗应当注重多通路、多靶点的综合干预,尤其是结合免疫调控和代谢调节的策略,以彻底扭转TME的不利局面。研究表明,通过单细胞技术解析的微环境数据,不仅有助于发现新的细胞群体,还能推动新型药物的开发。

未来的医学图景或许将聚焦于重建一个“健康的”肿瘤微环境,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与更高的生活质量。这一方向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Lyu, A., Fan, Z., Clark, M. et al. Evolution of myeloid-mediated immunotherapy resistance in prostate cancer.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90-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1355, encodeId=fc4d22413557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8ee32526f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前列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641e1139ea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mCRPC#</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397, encryptionId=641e1139ea8, topicName=mCRPC), TopicDto(id=32526, encryptionId=c8ee32526f3, topicName=前列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Dec 08 19:27:46 CST 2024, time=2024-12-0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4-12-08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实现个性化治疗:PARP 抑制剂「他拉唑帕利」获批,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他拉唑帕利是具有独特双重作用机制的PARP抑制剂,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优先审评资格,已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全球多个地区的上市许可。

Radiology:来自多参数MRI的AI衍生肿瘤体积和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预后评估

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在检测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方面的表现已经接近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最近有报道称,深度学习算法有潜力在MRI上描绘前列腺内肿瘤,用于局灶外束放射治疗(RT)增强。

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前列腺癌无创治疗里程碑:AI HIFU无创机器人手术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启动

AI HIFU无创手术依托机器人探头将超声的能量聚焦在规划区域,利用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执行定制化临床治疗,非侵入性地消融目标组织,引发靶区凝固性坏死而不影响周围组织。

近2万例晚期前列腺癌分析PIK3CA基因变异特征,或能筛选靶向/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CAPC 中多次打击 PIK3CA GA 的识别突出了一种可能的独特表型,该表型可能对抗 PIK3CA 靶向治疗和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支持相关临床试验设计。

World J Urol:美国成年男性接触除草剂 2,4-二氯苯氧乙酸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接触2,4-D与前列腺癌的风险有关。

Eur Urol:前列腺癌局限与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随机临床试验最新结果

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应接受包括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和下腹部淋巴节在内的ePLND。

论文解读| Ping Han/Dechao Feng教授团队揭示M2型巨噬细胞相关分子亚型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分析M2型巨噬细胞相关分子亚型,为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风险评分系统。

European Radiology:定量MR指纹在前列腺癌患者转移性骨T1和T2测量中的重复性

采用弥散加权和Dixon成像的全身MRI (WB-MRI)已成为转移性骨病的潜在反应生物标志物。骨疾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已被证明在有效治疗后显著增加。

Eur Urol Open Sci: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是否会影响生存相关的身体成分水平

本研究确定了前列腺癌男性患者在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期间肌肉流失和脂肪组织增加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阈值。这些阈值有助于识别ADT 6个月后身体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的患者,并指导干预措施以改善身体成分。

强化全程管理,专家呼吁重视前列腺癌防治

前列腺癌领域知名专家为参会媒体与公众科普前列腺癌及其防治的最新进展,呼吁全社会关注男性健康,重视前列腺癌全程管理,推进肿瘤防治的高质量发展。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