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腹痛,掌握这6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就够了
2023-06-07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上海
中医认为腹痛的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雍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中医认为腹痛的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雍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腹痛临床常见证候
中医基于腹痛的临床特征,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
1. 寒邪内阻
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2. 湿热壅滞
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 肝郁气滞
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4. 瘀血阻滞
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5. 饮食积滞
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6. 中虚脏寒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腹痛中医治疗的辨证论治
1. 寒邪内阻证
病机:寒邪凝滞,脉络痹阻。
治法: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正气天香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乌药、香附、陈皮、紫苏叶、干姜、高良姜。
加减:腹中冷痛、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者,加制附子以温肾散寒;小腹拘急冷痛,偏于下焦,加 小茴香、肉桂、细辛、吴茱萸以暖肝散寒。
中成药:良附丸, 一次3 g~6 g, 一 日二次。
2. 湿热壅滞证
病机:湿热内结,腑气不通。
治法:清热利湿,导滞通腑。
推荐方药:
(1)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2)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加减: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宜大柴胡汤;热结肠腑,大便秘结,宜大承气汤;燥结不甚,湿热较重,大便不爽,加栀子、黄柏以清热利湿;腹痛引及两胁,加郁金以疏肝理气。
中成药:枫蓼肠胃康颗粒,一次1袋,一日三次。
3. 肝郁气滞证
病机:肝气不疏,气滞络阻。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白芍、甘草、川芎。
加减: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加桃仁以活血化瘀;痛引少腹,加橘核,川楝子理气通络止痛;腹痛即泻,用痛泻要方加减以抑肝扶脾。肝郁化热加丹皮、栀子。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一次1丸, 一日三次。元胡止痛片,一次4片~6片,一日三次。
4. 瘀血阻滞
病机:血脉瘀滞,脾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
(1)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红花、枳壳、甘草。
(2)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3)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瓜萎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加减:血瘀严重,加王不留行,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大便燥结,加大黄,枳实、芒硝以攻下燥结。
中成药:血腑逐瘀胶囊,一次6粒, 一 日二次。
5. 饮食积滞
病机:宿食停滞,腑气不通。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枳实、大黄、黄连、黄芩、神曲、白术、茯苓、泽泻、山楂、半夏、连翘、莱菔子、麦芽。
加减:腹胀甚,大便秘结,加厚朴、木香行气止痛;恶心、呕吐者,加陈皮、苍术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一次6 g~9 g, 一日二次。 保和丸,一次6 g~9 g,一日二次。
6. 中虚脏寒证
病机:脾阳受损,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推荐方药:
(1)小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生姜、饴糖、大枣、白芍、炙甘草。
(2)大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蜀椒、干姜、党参。
(3)当归四逆汤合吴萸生姜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白芍、甘草、通草、桂枝、细辛、生姜、吴茱萸、大枣。
加减: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久寒者,用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生姜汤; 寒重,加乌药以温里散寒;气虚明显,加炙黄芪以补气;腹痛下利、脾肾两虚,加附子、四神丸以温脾肾。
中成药:小建中胶囊(颗粒)1次1袋, 一日二次。附子理中丸1次1丸, 一日二~三次。
中药灌肠
生大黄煎剂灌肠或直肠滴注,适用于急性胰腺炎湿热内蕴,阳明腑实证。其他常用药物有清胰汤、大柴胡汤、大黄面、芒硝等。
针灸方法
(1) 针刺治疗
常用穴:足三里、下巨虚、内关、胆俞、脾俞、胃俞、中脘等,采用平补平泻法,如中虚脏寒, 可采用补法,如湿热壅滞,可采用泻法。临床尚可酌情选取公孙、神阙、天枢、合谷、章门、 气海、内庭、阳陵泉、期门、血海、膈腧、太冲、膻中等穴,以增强疗效。
(2)灸法治疗
采用艾条、艾柱隔姜灸,或电灸,选取神阙穴、中脘穴、中枢穴、脾俞穴、胃俞穴、三阴交 等,适用于寒凝气滞、中虚脏寒证,若兼有肾虚,可加关元穴。
(3) 耳穴贴压
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主穴选:胰胆、肝、胃、十二指肠、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两耳交替,按压至酸胀感。
中药贴敷
1. 外敷治疗
葱白头15个,生姜30 g,莱菔子、香附各50 g,打碎炒热,加白米酒,装透气好布包装订,热敷疼痛部位。适用于中虚脏寒证、饮食内停证。
2. 吴茱萸热敷
吴茱萸200 g~250 g装入布袋,然后在上面喷洒少许清水,再放进微波炉中调高火加热3 min~4 min, 取出后即可用。调节热敷包的局部温度,以不烫手为宜,注意避免烫伤皮肤。适用于中虚脏寒证。
3. 亦可采用其他中药进行热敷
如炒莱菔子、吴茱萸、小茴香各50 g研磨成粉,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 min~3 min,使温度达到50℃~60℃,将加热好的中药混合均匀,装入专用纯棉布袋制成中药热奄包,待中药热奄包温度下降至患者能耐受时敷于神阙穴,适用于中虚脏寒证。
推拿
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胃俞,肝俞,胆俞,大肠俞,小肠俞,三焦俞,肾俞,膀胱俞等穴位,采用指针、点穴、滚法等推拿手法。在背俞穴推拿的同时,可配合按揉合谷、天枢穴;拿曲池、尺泽穴;指推或捋手三阳经、手三阴经等 。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0.06.
2.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21.
3.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1997.8,172 178.
4.武嘉兴,王义国,于明珠等,中医腹痛的 35 个临床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10,16 (5):410-41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