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精准麻醉下的背部肿物切除术
2024-03-22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我们采用了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精准的麻醉方案,从而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舒适的手术体验。解 剖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背部肿物切除手术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麻醉方案。今日,我们见证了一位28岁女性患者因左胸背部肿物的手术治疗过程。肿物位于T4—T8左肩胛部肩胛线及外侧,未累了内侧,直径约10 X 12 X 2cm,虽无明显压痛,但质地软、边界不清晰,且左肩部活动稍受限。面对如此大体积的背部肿物,麻醉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常规的局麻可能难以胜任此次广泛切除的任务,而全身麻醉虽为常规选择,但在精准医疗的当下,我们寻求更为精细化的麻醉方式。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的出现,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完美回应。此技术通过精准定位,将局麻药精准注射至竖脊肌与横突之间,实现单侧多节段脊神经后支、前支,既满足了手术需求,又减少了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任何技术都有其潜在的风险。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虽好,但仍需注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气胸、低血压、胸膜损伤和血管损伤等。同时,对于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或拒绝该技术的患者,此技术则成为禁忌。
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解剖学基础知识和潜在风险后,我们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的单点T6竖脊肌平面阻滞。为确保麻醉能顺利进行,我们安排患者采取俯卧位,并利用超声精准定位T6横突,同时在目标平面进行明确标记。随后,我们对阻滞区域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和铺单处理,确保麻醉环境的无菌和整洁。
在B超的精确引导下,我们将0.33%的罗哌卡因30ml精准地注射至目标平面,15分钟后测得患侧平面T3-T9。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我们采用右美托咪定来维持患者的镇静状态,患者处于轻度镇静状态,能够随时被唤醒,与医生保持有效的沟通。
在如此良好的麻醉条件下,手术医生成功地完成了左肩胛部肿物的切除。经过仔细检查,我们发现该肿物由不规则形的扩张血管组成,血管周围还伴有脂肪和纤维组织。最终,我们顺利取出了大小为11 X 5 X 3cm的血管脂肪瘤,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此次手术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医生高超的技术水准和团队间无懈可击的默契配合,另一方面则归功于麻醉方法的精准选择。在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的综合考量下,我们采用了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精准的麻醉方案,从而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舒适的手术体验。
解 剖
竖脊肌由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组成。它们沿脊柱两侧平行分布,上至颅骨,下达骨盆和骶骨区域,两侧从棘突到横突,并延伸到肋骨区域。它们位于脊柱不同水平时,其大小和结构各不相同。竖脊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其功能是稳定、伸展和侧弯脊柱。
横断面解剖和超声视图
双侧对称的竖脊肌覆盖在横突和樵板上。深筋膜平面与椎旁问隙之间由横突、横突间韧带及肋横突韧带和肌肉隔开。
脊神经根通过椎间孔穿出椎管,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背侧支向后穿过竖脊肌支配背部肌肉和邻近皮肤;腹侧支向前延续为T1~T12肋同神经,支配前外侧胸壁和腹壁;与交感神经干在椎旁间隙形成交通支。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
一、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体位
患者多取侧卧位,患侧躯体向上,也可选用坐位或俯卧位。可选用低频凸阵探头或高频线阵探头,探头涂抹耦合剂后用无菌手套或塑料套包紧备用。
二、竖脊肌平面的超声定位
放置超声探头与后正中线平行呈矢状位,从第12肋向头侧移动探头定位出相应肋骨,再向内侧移动探头直至定位出横突和棘突。
三、进针方法和路径
采用平面内技术,从头侧或尾侧进针都可以,全程可视化,必要时可通过注射1ml局麻药确定针尖位置,确保全程在超声监视下进针,针尖触及横突,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物20~30ml,同时观察药物扩散情况。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背部肿物#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