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故事
2018-07-14 MedSci MedSci原创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中医金元四大家,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最重要的是改变了金元之前医界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状况,开创了中医学术讨论、交流与争鸣的局面。这一改变成为后来中医各家之始,为后世之表率,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一一认识这四大派别的创始人。
刘完素(约1120-1200),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见河北河间县)人,世称“刘河间”,为河间学派之开创者。“火热论”是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即认为“火热”之邪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他多年潜心研究《内经》后,将《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关火热病证的范围,从十多种扩大到五十多种病证;并且,他从理论上把“火热”病邪从“六淫”中抽提出来,认为“火热”是其余“风”、“湿”、“燥”、“寒”四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疾病过程中,风湿燥寒又往往能化热生火,即“六气皆从火化”。除了“六气”以外,他还认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即剧烈的情志变化也是导致热证的重要因素。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惊、躁、扰、狂、越、妄、谵、郁等证都列为火热之变。在治疗上,刘完素强调“十益不如一损”,就是说对热证、火证、急症,尽管有诸多救治方法,但总不如用寒凉之药,直折火热之邪,最为救急良法。因此,他突破了《伤寒论》温药解表,先表后里的成规,提出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清热养阴等多种方法,善用寒凉之剂开后世温病论治之先河,有“热病宗河间”之说。因此后人又称刘完素所开创的治疗方法为“寒凉派”。
《金史·本传》:“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河南兰考县)人。张氏之学,是对刘河间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将刘氏的“火热”扩展为更广义的“病邪”,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张从正认为,人体发病都是由邪气侵犯的结果,“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因此,治疗当施以攻法,宜速去其邪为要务,“邪去而正气自复也”。他严厉的批评当时医生喜补恶攻的积弊,认为若不首先考虑消除病邪,反而先去设想巩固人体元气,则往往人体真气尚未恢复时,病邪又有了新的发展而难以控制。张从正攻邪的主要方法是汗、吐、下三法,此三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中立专篇详细阐述。他认为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外,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灸、蒸、涤、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法都属于汗法;吐法也不单纯指药物催吐,而是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上行之法,用以消除中膈痰食之积;而所谓下法,除泻下通便外,也包括其他具有下行作用的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多种方法。由于张从正在理论上立倡攻邪,在临证中善于攻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攻邪派”或“攻下派”,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张从正师承刘完素,但他们的医学理论却不同,用药法则也不同。师承关系上,更妙的是,朱震亨向罗知悌习医,而罗知悌受业于刘完素,且旁通李杲、张从正等之所长,但使用的方剂与医学理论又不相同;每个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医学的理论
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竹里人。李东垣重视脏腑辨证,尤其注重脾胃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首倡“内伤”学说,提出“脾胃论”的学术主张。在当时,医家一般或尊仲景之方,或从河间、子和之法,以外感风寒作为疾病的主要病因来考虑,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治疗效果不佳。李杲总结了多年临床经验后认为,“内伤”是当时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当时社会动荡,广大人民颠沛流离,饥饱失常,寒温失调,七情不和,这些因素均使人元气耗伤,阴火亢盛,从而形成内伤之病。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当中,详细阐述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在脉象、寒热、头痛等方面的区别,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甘温除大热”、“扶正以祛邪”的治疗原则。李杲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将“土为万物之母”的哲学理论也引入到医学当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他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虚衰,气机失常,而诸病皆所由生,因此,李杲在对内伤病的治疗中,采取了升举中气、温补脾胃为主的原则,并自制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著名方剂,为后世广泛沿用。因李杲非常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五行属土,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嘉莲燕语》中还有个李杲祖父的故事:李杲的祖父年轻时,家穷,夜坐读书,有一女子从室西的地中出来,与杲的袓父坐谈甚美。一会儿,渐渐以身亲近杲的祖父,杲袓却屹然不动。女子要离去时,杲袓问:你是什么神?还是什么鬼?女子取笔在几上写道:“许身愧比双南”,就又回到地下去了。后来阅读子美的诗,才悟到那是有金子的意思。在女子遁去之处挖掘,得金一笥,笥上压着一块石头,石面上刻的字写着说:“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预言家中的孙辈将会有个好医生出世。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因世居丹溪赤岸镇,故后人尊称丹溪翁。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基本中心是“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他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人体的生命活动都以动为主,而动的产生则是相火作用的结果。但相火具有常与变的二重性,正常情况下寄予肝肾二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如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原因,为物欲所惑,致使相火妄动,成为邪火,则煎熬真阴,疾病丛生,甚则危及生命。因此,他一再强调要保持相火的“动之中节”。此“相火”学说,是在继承了刘完素“火热论”与李东垣“阴火说”基础上的新发展。朱丹溪在此基础上,又联系天地、日月、阴阳的变化情况,结合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他认为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与视、听、言、动等都需要阴气供给,故阴气常处于“难成而易亏”的状态,“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因此,在人的正常生理已存在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人心易受物欲所诱,心动而阴气相火妄动,就会进一步损伤阴精,导致阴精虚损的病变。据此,在临证治疗上,朱丹溪力倡滋阴降火之法,认为“补阴即火自降”,自制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之剂,成为后世“滋阴派”的宗师。
《杭州府志》:“丹溪朱彦修志医,遍历江湖,不遇明者,还至武陵,遇知悌,俟门下三载,始得见。”可是,朱震亨三年的等待,令“知悌爱其诚,尽以其术授之。彦修遂以医名东南。”
金元四大家对医学的贡献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其理论依据几乎都没有离开《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又不拘泥于“古方”,勇于开拓创新,演变成各种派别,自成体系。
刘完素则不尊仲景之法,通过自己的实践把使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从而矫正了众医家习用温燥药的习气,提出辛凉解表,泻热阳阴,不但能医病,而且能医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和发展了《内经》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创立了“寒治热”的治疗法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为后世温病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从正则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偏于寒凉,对病因病理、病症、诊断、治法有较新的认识,他认为外邪是病之因,提出“攻病三法”。治法应以祛邪为主,扩大了《伤寒论》中关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范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
李杲继承了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拘泥于“古方”提出的“内经学说”,对内伤疾病有独特的见解,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强调开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但他忽视了脾胃之阴,在治疗上惯用甘温除热助阳药物,对脾胃之阴照顾不够;清代叶天士才提出了养胃阴的见解,使脾胃内伤的处理得以完善。
朱丹溪在学术上则是承河间余绪,不满足于现状,深入研究刘、张、李三家学说,吸收诸家之长,融合自己的见解,并有所发展,创立“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强调情欲伤阴及养生措施,为后世养阴学派奠定了基础,使脾胃内伤得以完善。
金元四大家不仅对我国医学界做出了贡献,而且对邻国医学也产生了影响,早在十五世纪末,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就传入日本,在日本有专门尊李杲、朱丹溪的学派出现。目前我们总结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继承他们的独到见解,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要“师古方,裁新方”,起承先启后的作用,使他们更好的为医疗实践服务。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医学史#
102
#金元四大家#
73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故事。
113
#医史#
74
还是要宗内经.伤寒杂病论!病邪多变.岂可一言以贯之?若非如此.仲圣何必六经辨证?
115
已学习了
105
好
101
学习了.谢谢
89
了解很多.谢谢分享
59
了解一下谢谢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