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肺内近胸椎的条索或斑片影,到底是啥?
2023-03-04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发表于安徽省
胸椎骨质增生形成骨赘的机械压迫是导致邻近肺组织局灶性纤维化,突出的骨赘慢性压迫与刺激也可能导致胸膜下肺泡萎陷,肺泡间隔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增生。
很多时候我们工作中知道某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但说不出它为什么不正常,更不知道它如何形成的,什么原因导致的;
例如下面这组病例
胸椎旁条片状高密度影;这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什么会形成?
大家回忆一下,这种情况日常工作中是不是经常遇到?大家如何诊断?可知道其形成的原因?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一起系统的了解一下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形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胸椎骨赘引起邻近肺组织局灶性纤维化
介 绍
胸椎椎体的骨赘随着退行性进展,胸椎骨赘通常发生在右前方形成骨质增生,常规胸部 CT 检查时,偶尔会发现右肺下叶邻近骨赘胸膜下区的局灶性肺间质改变,而患者常无相应的临床症状,这种胸膜下病变是由胸椎骨质增生压迫导致的局灶性纤维化。
材料和方法
我们选择了 100 名在轴向 CT 图像上显示厚度超过 5 mm 的下胸椎骨赘的患者。该组包括 68 名男性和 32 名女性(年龄范围,45-85 岁;平均值 ± SD,69 ± 9 岁)。
为了准确匹配我们研究中病例的性别分布和年龄范围,我们回顾了性别和年龄与骨赘患者相匹配的患者的 CT 图像,并选择了 100 名没有骨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因此,对照组还包括 68 名男性和 32 名女性(年龄范围,45-85 岁;平均值 ± SD,69 ± 9 岁)。除了与骨赘相邻的局灶性肺纤维化或有其他肺部疾病病史外,CT 图像显示异常的患者被排除在我们的研究之外。对 200 例仰卧位患者的 CT 扫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对俯卧位患者进行的前瞻性 CT 研究为了确定局灶性间质混浊是否依赖于重力,从 2001 年 4 月到 2001 年 5 月前瞻性地进行了 CT 检查,连续 7 名患者(2 男 5 女;年龄范围,57-89 岁;平均值 ± SD , 71 ± 11 岁)。患者的骨赘厚度超过 5 毫米,并且与骨赘相邻的局灶性肺纤维化。
死后病例的组织学相关性为了将 CT 发现与组织学相关联,我们从 2000 年和 2001 年去世的患者尸检中获得了 5 名骨赘厚度超过 5 毫米且与骨赘相邻的局灶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组织标本。这组包括四男一女(年龄范围,69-84 岁;平均值 ± SD,76 ± 6 岁)。H 和 E、azan 和 elastica Masson 染色剂用于检查标本。
CT协议CT 使用螺旋 CT 扫描仪(Xvision/GX;Toshiba Medical Systems,Tokyo,Japan)使用以下参数进行:120 kV;200毫安;X 射线束宽度,10 mm;工作台速度,10 毫米/秒;一次扫描完全吸气后屏气,8 秒;覆盖整个肺部所需的扫描次数,4;截面厚度,10 mm;截面间隔,10 mm;视野,320 毫米;重建矩阵,512×512;骨算法,-500 H 的窗口中心和 1600 H 的窗口宽度。CT 图像由两名在解释胸部 CT 扫描方面经验丰富的董事会认证放射科医生进行分析。
统计分析通过使用卡方检验评估局灶性间质混浊、骨赘的存在和厚度以及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p值小于 0.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在所有 100 名骨赘患者中,骨赘存在于胸椎的右前部。100 例中45 例显示了与右肺下叶骨赘相邻的胸膜下区域的局灶性肺纤维化。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形态学上可分为两种模式;网格状和条索状。网格状纤维化病灶表现为肺间质不规则增厚和细网状排列(图1),而条索状纤维化病灶形态表现为平行于胸膜表面的细长或粗线(图2)。具有两种模式的病例根据主要模式进行分类。26例呈网格状,19例呈条索状。在没有骨赘的对照组中,没有病例显示出局灶性肺纤维化。在骨赘组中,骨赘的存在与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出现率存在显着差异(p <0.001)。
图1 CT 图像显示71 岁女性与 8 毫米厚的骨赘相邻的网状图案(箭头)
图2 CT 图像显示71 岁女性邻近 10 毫米厚的骨赘的线性模式(箭头)
图(3A)患者仰卧位 CT 图像显示10mm厚的骨赘相邻的网格状病灶(箭头)
图(3B)患者俯卧位扫描的CT图像也显示网格状病灶(箭头),这表明和重力关系作用无关,是不可逆的改变
胸椎骨质增生形成骨赘的机械压迫是导致邻近肺组织局灶性纤维化,突出的骨赘慢性压迫与刺激也可能导致胸膜下肺泡萎陷,肺泡间隔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增生。此外,机械压迫导致的血液循环异常和通气障碍也进一步加剧了纤维化的形成。
组织学
组织学发现肉眼可见,附着于骨赘的胸膜呈白色而坚硬,胸膜下区可见厚度相对均匀的肺泡腔塌陷。塌陷区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弹力纤维略有增多;这一发现与纤维化一致(图 4A, 4B, 4C, 4D, 4E)。
图(4A) 右肺叶下局灶性病变(箭头)
图(4B) 5mm厚度CT扫描发现胸椎骨赘旁网格状病灶(白色箭头)
图(4C)对应图4B的网格状肺纤维化病灶大体标本的轴位切面显示白色均匀的分布在胸膜下区域(箭头)
图(4D)组织病理学标本显微镜下显示胸膜下区域的肺泡空间塌陷(箭头)。(H和E,×40)
图(4E)用比4D图更高放大倍数获得的显微照片显示胶原纤维增加(星号)。(阿赞染色,×100)
讨论
胸椎骨赘在脊椎病中极为常见。年龄到50岁时,大约80%的男性和 60% 的女性会出现骨赘 [ 1 ]。骨赘主要发生在胸椎椎骨的右侧,因为降主动脉走行在左侧,其搏动会抑制骨赘生成 [ 1 ]。因此,骨赘通常附着在右肺下叶的内侧。在常规胸部 CT 上,经常注意到与骨赘相邻的右肺下叶局灶性肺纤维化。然而,局灶性肺纤维化和骨赘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组织学检查显示局灶性高密度影实质为肺纤维化。在对俯卧位患者进行的 CT 检查中,局灶性肺纤维化病灶并没有消失,这一发现表明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在回顾性研究中,45% 的骨赘患者出现局灶性肺纤维化;然而,在没有骨赘的患者中没有发现。这些发现表明局灶性肺纤维化是由骨赘的直接压迫引起的。在骨赘的厚度和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之间发生显著差异。比较厚的骨赘似乎更严重压迫肺组织。这些发现表明局灶性肺纤维化的原因是来自骨赘的机械应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骨赘的机械压迫会导致邻近肺组织的局灶性纤维化。骨赘的突出也可能导致胸膜下肺泡空间长期塌陷,随后在肺泡间隔中形成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此外,机械压迫引起的血液循环异常或通气异常也可能导致纤维化的形成。但由于难以完全解释纤维化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动物模型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最佳手段。
在对仰卧位患者进行的常规胸部 CT 中,由于依赖肺容量减少,在双肺后基底部可见斑片状淡薄影。在椎骨的前部也可以看到淡薄影。然而,这种密度在患者俯卧位扫描图像中消失了,因此,淡薄密度影所代表的变化被认为是可逆的 [ 2 ]。我们研究中显示的局灶性肺纤维化并没有在患者俯卧位扫描图像中消失。这一发现表明这些变化是不可逆的,并且与重力相关坠积效应的变化不同。
鉴别诊断包括早期间质性肺炎、血管炎、石棉肺和机化性肺炎[ 3,4,5 ]。在早期间质性肺炎和石棉肺中,胸膜下区域双侧可见胸膜下曲线影。我们研究中的局灶性纤维化仅显示在与骨赘相邻的胸膜下区域。肺炎病灶分布通常呈节段或亚节段分布。因此,从这些疾病中鉴别邻近骨赘的局灶性纤维化并不困难。
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骨赘都位于下胸椎的右侧。因此,仅在右肺中发现局灶性纤维化。如果由于降主动脉走行在右侧而在左侧出现骨赘,我们推测可能在左肺形成局灶性纤维化。
根据我们有限的病例,胸椎骨赘附近的局灶性纤维化似乎是由骨赘压迫引起的。这种变化不应与其他类型的肺部疾病相混淆。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学习了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