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ology:“肝豆状核变性”判定新标准---中国作者给出更**的方法
2015-08-10 杨旭等 肝脏病学杂志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项历时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肝脏病学杂志》,该研究针对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病,俗称肝豆)这一重大疑难病给出了全新判定标准,被国际论文评阅人评价为该领域“里程碑式”的论文。这也是我国肝豆病研究成果首次在该杂志发表。“肝豆”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系统,其误诊率极高,暴发性病死率接近100%。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肝铜含量一直被公认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项历时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肝脏病学杂志》,该研究针对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病,俗称肝豆)这一重大疑难病给出了全新判定标准,被国际论文评阅人评价为该领域“里程碑式”的论文。这也是我国肝豆病研究成果首次在该杂志发表。
“肝豆”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系统,其误诊率极高,暴发性病死率接近100%。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肝铜含量一直被公认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对其临界值却存在争议。过去一般认为是250微克/克干重。直到2005年,最佳临界值被国外著名学者修正为75微克/克干重。然而,该标准在临床上的运用仍存缺陷。
湘雅二医院感染科教授杨旭领导的团队从1995年开始致力于肝豆病的诊治研究。在2005年的新标准提出后,他们发现与临床实际并不相符。迄今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病种最全、病例数最多的肝铜研究由此展开。经对178例肝豆病患者及513例其他肝病患者进行肝活检发现,肝铜含量209微克/克干重才是诊断“肝豆”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99.4%和96.1%。
“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简便、可靠、准确的肝铜测定方法,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取样和实验误差,而且我们证明该方法是安全的,这一方法今后有可能成为国际上肝铜测定标准方法。”杨旭告诉记者,“如果肝铜小于209微克/克干重,可以排除肝豆状核变性。”这一结论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认识迥异,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研究人员还发现:14岁以下儿童患者肝铜含量更高,肝病型患者比神经型患者含量更高,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对肝铜含量无明显影响,均推翻了以往观点。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新标准#
76
嗯,
142
嗯,
128
赞!
172
赞!
151
赞!
174
很值得好学习
94
给力。。这是针对所有人群的么?
117
#EPA#
70
#变性#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