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以为是普通感冒发烧,结果差点要了孩子的命!
2024-05-07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今天要写的一个病,这个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患病人群的平均年龄为2岁。如果孩子发烧5天以上,常规治疗都没有效果;这时,千万不要以为肯定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或肺炎,要考虑有可能是这种疾病。
病例:
患儿男,7岁5月,腹痛伴发热一天,体温最高37.8℃,病程中患儿呕吐胃内容物一次,查血常规:WBC 8.71*109/L,PLT 242*109/L,NEUT %88.2,LYMPH% 8.1,MONO% 3.7,hsCRP 4.3mg/L,SSA 37.5mg/L,腹部CT提示肠系膜见数枚稍大淋巴结,无腹水正像。考虑病毒感染,予护胃、抗病毒治疗。
第二日患儿出现反复发热、腹泻、呕吐,呕吐胃内容物两次,解稀水便数次,体温最高39.5℃,发热时心率116次/分,血压82/43mmHg,伴有神志淡漠,烦躁不安,张口呼吸,双眼充血,双手僵直,结膜充血,咽部充血。查血气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GB 131g/L,WBC 8. 78*109/L,PLT 150*109/L, NEUT% 90. 5%, LYMPH% 6. 9%, MONO% 2. 2%。腰穿脑脊液检查提示有核细胞数增高,结合患儿病史考虑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降颅压、保护脑干、甲泼尼龙抗炎、静脉丙球支持治疗。
第三日患儿病情未见缓解,仍有反复高热,出现胡言乱语,查胸腹部CT提示两肺肺炎,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腹、盆腔积液,胃肠壁增厚,肠腔积液。细胞因子检测提示炎症严重,淋巴细胞免疫分析提示免疫抑制,心肌酶谱提示心肌损害,电解质检测提示低钾、低钙,肾功能检测提示出现肾功能损害,D二聚体及FDP增高,提示凝血功能障碍,查心脏彩超提示冠脉扩张。诊断:1.川崎病2.脓毒血症3.无菌性脑膜炎4.肺炎5.心肌损害6.电解质紊乱7、肾功能损害8、凝血功能障碍。治疗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联合阿司匹林(ASA),补液、保护心肌等对症治疗,患儿病情得到控制,经过8周左右治疗,患儿痊愈。
什么是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因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报道而以其名字命名,该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全身血管炎和急性发热出疹,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眼结膜及咽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肤多形性红斑、唇部充血干裂等,并伴随心包炎、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因此发病至严重阶段可引起心脏血管系统损害、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并发症 。
川崎病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婴幼儿,1~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约80%的发病年龄小于5岁。亚洲人种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种,男孩得病较多,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5:1。该疾病全年均可发病,多数发生2、4、6月份,冬季发病较少,并且存在一定的趋于爆发流行现象。
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尚待进一步考察以明确直接病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及有关研究报道显示,一方面可能与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一方面可能与汞、铅等有毒化学物质,药物过敏,环境污染等诱发因素,以及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遗传等因素有关,大致可将其分为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三大类。
感染因素有哪些?
在对典型川崎病临床资料的研究分析中表明,约有30%患儿与感染有显著相关性,且通过进一步发现川崎病的病原不仅有细菌、病毒有关, 也可能与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螨虫等微生物的某些相关性酶的活性增高相关。另外,进行实验室检查时也发现患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提示其病因与感染有关系。
免疫炎症反应
免疫炎症反应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外源性抗原是引起川崎病的原因之一,如表皮剥脱性毒素、小肠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等,这些超抗原通过激活某些免疫系统,使T细胞被激活,同时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调控网络失衡,进一步促使T细胞能力被大大激活。临床中川崎病急性期患者CD8+T淋巴细胞和CD4+T 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增高,表明超抗原在川崎病患者血管损伤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川崎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大样本的基因检测试验,认为CD40、BLK和FCGR2A、HLA中的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显著相关性,而且其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川崎病患者,其后代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
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热
小儿川崎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通常表现为高热(39 ℃以上),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一般在 5 d 以上,最长 2周,最短 3 d,且病程具有反复性,服药缓解后可能再次发作;发热数日后多伴随双眼结膜充血、咽喉黏膜充血、口部干燥皲裂、舌部呈杨梅样、颈部淋巴结肿大、掌跖面红肿疼痛等临床特征 。还出现有腹痛、腹泻、干咳、关节痛、肛周脱皮、手足背硬性水肿等少数其他症状。
出疹
在发热期间,小儿面部及躯干部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皮疹,以多形性红斑疹为主,其次为斑丘疹或猩红样皮疹。患者发热症状消失后,皮疹消退,不发生疱疹,不留痂皮。
常规检查表现
血常规检查通常显示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升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且其他如 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等各项炎症指标升高;胸片检查呈现肺纹理增重、模糊、有斑点状浸润阴影;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超声心动图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存在冠状动脉瘤。
并发症是什么?
心血管
心血管损害是 KD 全身 性血管炎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影响远期预后和 病死率的首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心功能不全、二尖瓣反流及体动脉病变。
休克
约 7%的患儿 在急性期出现KD 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 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表现为血压降低20%及循环灌注不良,是可致命的严重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
急性期可出现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临床多见,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其中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最常见,发生率约25%。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部分患者偶尔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诊断标准是什么?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皮疹。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如何治疗?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对于急性川崎病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对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还要更加注意的是,川崎病重在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资料
1.李东秀,黄植宁.小儿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07):191-194.DOI:10.14033/j.cnki.cfmr.2021.07.069.
2.陈茂荣.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J].临床儿科杂志,2003,(11):694-696.
3.樊志丹,俞海国,胡坚,等.中国儿童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系列专家共识之四——川崎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07):481-488.DOI:10.19538/j.ek2023070601.
高铧炜,吴松.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02):27-30.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4.02.008.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川崎病#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