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简介
女性,59岁,重庆人,2022-01-05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发热2月伴头痛2周。
现病史:
-
2021-11-05 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8.9℃,伴畏寒、咳嗽、咳少量白痰、气促、双下肢酸痛,未就诊。
-
2021-11-15 发热持续,至当地住院查WBC: 7.04X10^9/L,N: 72.2%,Hb: 95g/L ,PLT: 312X10^9/L,CRP: 153.56mg/L,ESR:112mm/H,PCT:0.03μg/ml,自身抗体均阴性,血培养阴性。胸腹部CT:双肺散在纤维条索影,少量胸腔积液,中下腹腔局部脂膜炎可能。超声:甲状腺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超:未见赘生物。考虑感染性发热,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15至11-19)、厄他培南(11-19至11-23)抗感染,仍发热,体温高峰无下降;患者要求出院,予奈诺沙星0.5g qd口服2周。
-
2021-12-18 仍持续发热,并出现颞额区、下颌、颈部搏动性胀痛和咀嚼时颞颌关节酸痛,无口腔粘膜破溃,无吞咽困难。2021-12-22 再次于外院住院查WBC: 8.12X10^9/L,N: 72.3%,PLT: 423X10^9/L,Hb: 69g/L ,CRP: 111.7mg/L,PCT:0.12μg/ml,ALT/AST:89/103.6U/L;尿常规:RBC 98/ul,WBC 42/ul,蛋白阴性。头颅MRI:垂体后缘异常信号影,囊肿?双颈部间隙多发淋巴结。骨髓穿刺涂片:红系增生减低,细胞内铁偏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仍有发热。后自服塞来昔布,颞额区、下颌、颈部搏动性胀痛和颞颌关节酸痛较前明显缓解,热峰较前下降,Tmax 38℃。
-
2022-01-05 为明确发热原因收入我科。
既往史:无特殊。病程中体重下降5kg。
二、入院检查(2022-01-05)
【体格检查】
-
T 36.2 ℃,P 110 次/分,R 20 次/分 ,BP 87/68mmHg 。
-
神清,精神可,额区有轻压痛,双侧颞部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WBC 4.61X10^9/L;N 61.9%;HB 82g/L;PLT 300X10^9/L;
-
炎症标志物:hs-CRP 56.1mg/L;ESR 59mm/H;PCT 0.09ng/mL;
-
生化:ALT/AST 45/94U/L,ALB 36g/L;sCr 54μmol/L;Na/K/Cl 141/2.9/100mmol/L;
-
D-dimer:1.8mg/L;
-
心脏标志物:NT-pro-BNP 166pg/ml,cTnT 0.017ng/ml;
-
尿常规、粪常规:均阴性;
-
T-SPOT: A/B 0/0(阴性/阳性对照 0/278); 血隐球菌荚膜抗原、CMV-DNA 、EBV-DNA 均(-);
-
甲功、肿瘤标志物、:均阴性;
-
自身抗体:ANA、ENA(包括抗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ds-DNA及ANCA相关抗体均阴性;
-
细胞免疫:CD4 561cells/ul;CD8 311cells/ul;CD4/CD8 1.8;
【辅助检查】
-
心电图:正常。
-
心超:未见赘生物。
三、临床分析
1、感染性疾病: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急性起病,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耳源性感染的前驱症状,继而出现持续发热,伴头部弥漫性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意识改变。该患者发热病程较长,以双侧颞部及额部搏动性疼痛为主,无意识改变,故该诊断暂不考虑。另患者发热头痛,病程长,伴消瘦,需警惕结核分枝杆菌、隐球菌等慢性低毒力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但查血T-SPOT、血隐球菌荚膜抗原均阴性,胸腹部CT未见感染病灶,必要时行头颅MRI、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
-
耳鼻部感染:需警惕鼻窦部感染,如鼻窦炎,可出现鼻充血、鼻塞、脓性鼻分泌物、面部疼痛局部症状,以及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患者有发热头痛,但无鼻塞及脓性鼻部分泌物等局部症状,考虑鼻窦炎可能较小,必要时行头部CT协助诊治。另需与中耳炎鉴别,多出现耳痛,听力下降,也可出现高热、耳后疼痛等症状,患者无耳痛不适等局部表现,可暂不考虑。
-
其他感染:如布氏杆菌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也可出现发热头痛症状,但患者无牛羊接触史,无腰痛、关节疼痛等症状,血培养阴性,考虑该诊断可能小,必要时查布氏杆菌抗体及核酸明确诊断;此外,需考虑隐匿部位感染,如心内膜炎、颈椎感染等,可复查血培养,完善心超、PET-CT等检查协助诊断。
2、非感染炎症性疾病:
-
风湿性疾病:患者长期发热,抗感染效果不佳,查自身抗体均阴性,需警惕血清阴性风湿系统疾病。 动脉炎:如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枝。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通常为10-40岁,亚急性起病,早期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症状,可伴有关节疼痛、颈动脉痛等症状。再如巨细胞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也可出现发热消瘦症状,2/3以上患者出现头痛,常位于颞部,可伴关节肌肉痛。结合该例患者发热伴头颈部疼痛的临床症状,且抗感染效果不佳,需警惕此类疾病。
-
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该例中年女性患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抗感染效果不佳,需警惕淋巴瘤可能,可行PET-CT、骨髓穿刺活检协助诊断。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
2022-01-05 行血培养(01-11回报阴性)及血mNGS。予以补钾、纠正贫血治疗。
-
2022-01-06 颞动脉超声:双侧颞动脉血流通畅;PET/CT:考虑炎性病变累及双侧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主动脉弓及胸、腹主动脉、双侧颈动脉,双侧腋窝、锁骨区及颈部淋巴结炎,请结合临床。
-
2022-01-07 风湿科会诊考虑巨细胞动脉炎可能性大;转至风湿科进一步治疗。
转风湿科后进一步诊治
-
2022-01-08 血mNGS(01-05采样):检出CMV 种严格序列数 44。
-
2022-01-10 Tmax 38.5℃, 考虑合并病毒感染不除外,予以更昔洛韦0.25g q12h。
-
2022-01-12 仍有发热,浅表淋巴结B超:双侧颈部(右侧最大14×4mm,左侧最大13×4mm)及双侧腹股沟见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大10×6mm)。予以甲泼尼龙40mg iv qd治疗。
-
2022-01-15 体温平,头颈部疼痛较前好转,调整为泼尼松片40mg po qd,更昔洛韦0.25g po q12h抗病毒治疗,予以出院,风湿科门诊随访中。
出院后随访
-
2022-01-24 电话随访,患者目前体温平,无头颈部疼痛不适。继续泼尼松治疗中。
住院期间体温变化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诊断依据:
六、经验与体会
-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内科疾病中的疑难杂症,近年文献显示,最终诊断感染性疾病的约占40%,非感染性疾病比例逐渐升高。大血管炎因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常常容易漏诊,也构成FUO重要病因。大血管炎主要包括大动脉炎与巨细胞动脉炎。大动脉炎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而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好发于老年患者,发生率1-33人/10万人,其中70-79岁患者中发病率最高;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典型症状包括头痛、风湿性多肌痛、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全身症状包括全身强直、不明原因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巨细胞动脉炎诊断金标准是动脉活检病理,但由于颞动脉活检阳性率较低,且主动脉获取病理困难,诊断较为困难。
-
目前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多采用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 为93.5%及91.2%。诊断标准包括:1) 发病年龄≥50 岁;2) 新近出现的头痛; 3) 颞动脉病变:颞动脉压痛或搏动减弱,除外颈动脉硬化所致;( 4) ESR≥50 mm/h; ( 5) 动脉活检异常: 活检标本病理示血管炎,其特点为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常有多核巨细胞。符合上述 5 条标准中的至少 3 条可诊断为 GCA。该例患者颞动脉B超未见异常,未进一步行颞动脉活检;虽未获得病理结果,但结合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仍可临床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
-
PET-CT在发热待查中的辅助诊断价值越来越重要,除筛查恶性肿瘤外,还可用于发现感染性病变或非感染性炎症病变。PET-CT是血管活动性炎症的重要标记,可反映血管壁活动性炎症,在GCA诊断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或颞动脉活检阴性时,尤为有价值。PET-CT用于诊断GCA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8%。此外,PET-CT也被用于评估GCA活动性和治疗反应。在过去6年期间,我科收治的发热待查病例中最终诊断为大动脉炎的,共30余例;其中大多数是通过PET-CT发现重要线索,最终诊断。
-
英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GCA诊疗指南建议:GCA的标准初始糖皮质激素剂量是40-60mg口服泼尼松,每天1次;使用至症状改善或炎症标志物好转。当出现突发失明或间歇性失明时,可予以0.5g-1g的甲强龙治疗3次,后逐渐减量。如无复发,可在12-18个月内减量至停药。当患者复发或无法耐受激素时,可考虑使用甲氨蝶呤或托珠单抗治疗。该例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故首选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Mackie SL, et al.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iant cell arteritis. Rheumatology (Oxford). 2020 Mar 1;59(3):e1-e23.
[2] Pelletier-Galarneau M, et al. PET/CT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arge-Vessel Vasculitis. Curr Cardiol Rep. 2019 Mar 18;21(5):34.
[3] Koster MJ, et al. Large-vessel giant cell arteritis: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Rheumatology (Oxford). 2018 Feb 1;57(suppl_2):ii32-ii4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学习了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