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操作指南
癌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是乳腺癌局部区域扩散的主要方式。通过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确定的腋窝淋巴结分期是乳腺癌预后判断和辅助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获得准确的转移淋巴结数目和良好的局部控制,但上肢水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长期困扰着医师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 相对微创、并发症少,而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清扫手术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已经成为临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11 - 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2017-10-09
药物对癌细胞荧光示踪一体化研究实现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曾庆辉等人利用绿色荧光碳点(CDs)做药物释放载体,实现了药物对癌细胞的选择性释放、荧光示踪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材料化学B》。研究为荧光碳纳米点在癌症诊断治疗技术方面的潜在临床应用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 癌症化疗药物对人体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毒害性,因此癌症药物的选择性释放,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医学的重大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报 - 癌细胞,荧光示踪,曾庆辉 - 2016-08-15
活体内病毒标记与示踪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领导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在活体内病毒标记与示踪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论文《基于原位的生物正交代谢标记荧光成像、示踪活体内病毒的侵染》(In Situ Bioorthogonal
新浪网 - 病毒,示踪 - 2017-03-07
Circulation:新示踪技术揭示非肌肉细胞命运
国际学术期刊Circula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Genetic Lineage Tracing of Non-myocyte Population by Dual Recombinases。该研究工作利用新建立的双同源重组技术系统揭示了在胚胎心脏发育、成体心脏稳态维持及损伤修复、成体骨骼肌稳态维持和损伤修复过程中,非肌肉细胞分化形成肌肉细胞的潜
中国科学院 - 新示踪技术,非肌肉,细胞 - 2018-06-23
【专题论著】| 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核素示踪技术优化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新型核素示踪技术,使IMSLN显像率进一步提高,以推动IMSLNB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国癌症杂志 - 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 - 2023-10-02
Radiology:小小蛋白冠,MR成像细胞示踪大作用!
本研究旨在评估是否在体MRI示踪时,纳米氧化铁周围的蛋白冠形成有易于干细胞标记来进行追踪,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MedSci原创 - 纳米,蛋白冠,分子影像 - 2018-01-12
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
该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朱剑虹、周良辅科研团队完成。成果有两大创新点。 1.在国际上率先从开放性脑损伤组织成功分离成人神经干细胞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从开放性脑损伤患者不同脑区的破碎组织中成功分离成人神经干细胞,并不断优化培养体系;同时,该团队系统地建立了成人神经干细胞体外获取、大量扩增和诱导分化成套技术,为神经再生修复提供了细胞来源,获专利授权。目前,成果技术已经在2
中国医学论坛报 - 脑组织修复重建,细胞示踪技术,转化应用 - 2015-01-26
Eur Urol Oncol:阴茎癌中,混合示踪引导的前哨淋巴结识别表现如何?
调查了在多中心背景下,混合示踪剂引导的SN识别情况,并确定了假阴性(FN)和并发症发生率。。
MedSci原创 - 前哨淋巴结,阴茎癌,识别 - 2022-10-29
Mol Neurodegeneration:一种新型顺向跨突触神经环路示踪工具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研究员学科组与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徐富强研究员合作,报道了更有效的顺向跨多级工具病毒H129-G4和首个可用于示踪直接输出环路的顺行向跨单级工具病毒H129-ΔTK-tdT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 神经环路,示踪,疱疹病毒 - 2017-06-01
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操作指南
癌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是乳腺癌局部区域扩散的主要方式。通过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确定的腋窝淋巴结分期是乳腺癌预后判断和辅助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获得准确的转移淋巴结数目和良好的局部控制,但上肢水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长期困扰着医师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 相对微创、并发症少,而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清扫手术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已经成为临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11(4):193-197. - 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2017-10-09
病毒活体示踪技术问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林涛、马轶凡两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病毒活体示踪技术用于观察病毒颗粒在体内的实时分布,这一技术将为解析病毒在体内的感染路径提供重要的手段
中国科学报 - 病毒活体,示踪技术 - 2014-05-19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