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22: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团队探讨左束支起搏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
2022-09-19 影像小生 MedSci原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在CHC2022大会上介绍了其关于左束支起搏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在CHC2022大会上介绍了其关于左束支起搏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
他们纳入2018年至2020年所有因心动过缓且LVEF>40%并接受起搏器治疗患者;排除CRT、ICD植入患者;排除未进行术后3个月以上超声随访患者;排除既往曾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
依据起搏方式不同,分为希浦系统起搏组(包括 HBP和LBBP)和右室起搏(RVSP和RVAP),进行不同起搏模式下术后三尖瓣反流风险评估(重点比较LBBP与RVSP)。
三尖瓣反流的判断和定义和电极位置的判断方法:在基线和随访3、6、12、24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按照左侧标准判断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TR。多次超声评估,根据最后一次超声评估的三尖瓣功能情况确定。E-T距离的测量:从三尖瓣环到右室间隔面电极位置的距离(mm)。
主要的评估指标为术后三尖瓣反流(TR)加重或新发三尖瓣反流(TR);三尖瓣反流加重定义为术后随访期间三尖瓣反流程度较基线增加至少一个级别(从轻度到中度,从中度到重度,或从轻度到重度)。新发三尖瓣反流定义为术前无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中发现轻度以上的三尖瓣反流。
研究发现,希浦系统起搏组与右室起搏组基线资料大致匹配;两组基线状态三尖瓣反流情况希浦系统起搏组AVB患者比例更高。
KM曲线分析显示HPP组患者术后发生TVR新发或加重风险更高。
表2.总体人群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
TVR新发或加重风险:HPP起搏、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术前有房颤以及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术后风险更高;
TVR新发风险:女性、术前房颤病史以及高心室起搏比例是独立危险因素。
术后新发和或TVR加重风险:LBBAP>RVAP>RVSP>HRP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亚组中,LBBP术后新发TVR或TVR加重的风险均较传统RVP升高。
LBBAP亚组人群基线资料显示,与术后无TVR新发或加重患者相比,TVR加重患者术前房颤的比例更高,起搏导线头端距离三尖瓣瓣环基底部距离更近。
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房颤和导线头端距离三尖瓣环基底部距离是术后TVR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导线距离三尖瓣环越近,TVR风险越高。
那么,导线头端在什么范围内可尽量减少术后TVR?
ROC结果显示,当导线头端距离三尖瓣环距离在19mm以内时,术后TVR风险明显增加(AUC0.65)。通过KM曲线进一步分析证明,近端LBBAP术后TVR风险更高,而将导线稍微远一点可明显减少术后TVR风险,远端LBBAP的TR风险稍低于传统RVSP。
尽管LBBP患者术后TVR风险增加,但绝大多数患者为术后的轻度增加(无瓣膜反流→轻度反流);TR有改善的比例36.1%(43/119)。
综上所述,希浦系统起搏虽然可以明显改善心脏电同步及机械同步性,但LBBAP术后可能导致三尖瓣反流风险增加;术后三尖瓣反流:LBBP>RVAP>RVSP>HBP;对于接受LBBP患者,术后TVR风险与起搏电极距离三尖瓣环的位置有关:远端LBBP发生术后三尖瓣反流风险更低,和RVSP相似;尽管LBBP患者术后TVR增加,但多以轻度增加为主,但其带来对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极少数患者术后TVR明显增加或加重,需在后期的随访中密切关注。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