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精神科“四防”之防藏药

2023-03-10 网络 网络 发表于上海

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药物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以此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反思自己,增强慎独意识,认真、细心,按照发药工作流程做好发药工作。

口服药物治疗精神病,是精神科病人的首选途径,可是在住院期间病人的藏药行为防不胜防,藏药也是精神病患者对抗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患者藏药行为给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带来的诸多困难,甚至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做好服药工作对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原因有哪些?

否认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

多数患者无自知力或自知力部分存在,不承认自己得了精神病,认为不需要吃某种药物或者拒绝接受任何口服治疗,出现了藏药行为。

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许多副作用,如心动过速、肥胖、女性有月经紊乱等,一些病人产生藏药的行为或者方法。

精神病性症状(如被害妄想)

幻觉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在幻觉的支配下,病人产生拒绝服药想法,但在医护人员看管下又只能服从,产生藏药的行为。

自伤自杀观念

抑郁症患者因情绪极度低落,悲观厌世,常常会将每次口服药积攒起来,然后一次性吞服以达到自杀的目的。

药物的选择不当

个体差异原因或者药物不合适,降低了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方式有哪些?

①置于口腔内舌下,两峡、唇齿之间,等工作人员离开视线后偷偷吐掉。

②假装服药,将药夹在指缝或滑入衣袖、口袋内,然后丢掉或者转移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

③假装服药,将药物吐在水杯里。

④服药后,躲到偏僻处,用手指刺激咽喉部进行催吐行为。

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危害有哪些?

延误治疗

藏药行为延误了病人对自己的治疗,造成久治不愈。

不利于观察疗效

观察药物疗效应以病人的症状改善给依据,藏药行为使进入病人体内的药量减少,造成药物不能达到稳定的血液浓度,疗效不佳,给医护人员评判疗效产生偏差。

导致医生对病情的误判

医生对病人药量增减的依据,一是疗效,二是副作用,藏药行为易导致医生的判断失误,使药量过大,造成过度镇静等不良后果,甚至产生严重的副反应,危机病人生命。

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大量积攒药物,极易导致病人自杀,同时,藏药病人遗弃的药物可能被他人收集或吞服,造成急性药物中毒,以致引起严重后果。

应对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方式有哪些?

发药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制定发药“三步曲”,发药前30分钟,安排患者上厕所、洗手、准备服药温水。做好发药前准备工作,让患者按座位落座,将厕所门关闭,暂停患者上厕所、洗手、扔垃圾。

发药时秩序井然很重要

发药时,工作人员双人合作,依次发药。认真查对,落实身份识别制度,确认无误方可发药,对有藏药行为的患者,重点看护,可以由工作人员直接送到嘴里不经病人手。病人吃完药,护士查看患者水杯里,手掌(手指完全摊开),口腔(嘴巴张大舌头抬起来),确认病人是将药片吞下去方可进行下一个人的发药。

发药后静坐一会不能少

发药结束后,患者不要立即起身活动,静坐10~15分钟,工作人员观察无异常,方可离开座位。

我们一旦发现藏药行为,要做好交接班,并在大屏和服药盘上做好标识,用来提醒发药者重点关注。其次,要弄清楚患者藏药的原因,再对照原因处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药物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以此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反思自己,增强慎独意识,认真、细心,按照发药工作流程做好发药工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