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亿中国人被感染!从感染幽门螺杆菌至胃癌,仅5步!还可伴发多种胃肠道外疾病
2023-07-09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本文我们就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作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且有家庭聚集性,全球人群感染率高达50%,中国人群目前感染率达50%~56%(约7亿人被感染),其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关。本文我们就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作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至胃癌,仅5步!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进行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的结局演变过程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1. 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在内,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70%以上。浅表性胃炎属临床慢性多发胃黏膜组织浅表性炎性反应,多发病于胃黏膜组织上方1/3处,患者病情可反复发作,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嗳气等,经胃镜检查可见明显胃黏膜组织充血及水肿。浅表性胃炎可导致患者胃黏膜上皮层组织产生坏死及变性,若未得到有效治疗,极易引发胃黏膜出血及糜烂,导致溃疡、穿孔、萎缩性胃炎等。
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中国CAG人群患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014年中国一项包括10个城市、33个中心、共889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研究显示,CAG病理诊断率为25.8%。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可增高4倍。中国一项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6.69%。一般将CAG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高风险CAG包括重度萎缩、胃窦和胃体部同时肠化生、OLGA/OLGIM 3/4期。
3. 肠化生
肠化生发生于胃黏膜腺体萎缩之后,由化生的腺体替代原始的胃黏膜腺体。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肠化生患病率为23.6%。此外,肠化生可分为完全性肠化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完全性肠化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容易癌变;不完全性肠化生则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使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日本一项研究显示,肠化生患者的5年胃癌累积发病率为5.3%~9.8%。
4. 异型增生
2014年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异型增生患病率为7.3%。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和高级别异型增生(HGD)。LGD部分具有可逆性,自然消退率约为38%~75%,持续存在者占19%~50%,10~48个月内有0~15%进展为HGD或胃癌。HGD进展为胃癌的风险高达60%~85%,中位时间约为4~48个月。
5. 胃癌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常见病因。根据2020年中国数据,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3。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占其中的40%。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重要且可控的危险因素。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定义为1类致癌原(对人体具有明确致癌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这些胃肠道外疾病相关,包括: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IDA)、心脑血管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DA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IDA一般认为与下列原因有关:
-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能降低胃液中抗坏血酸的浓度,减少肠道铁吸收,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渗透性增高,引起铁和含铁蛋白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中流失;
-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强,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
-
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消耗铁,使机体对铁的需求增加。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
既往有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幽门螺杆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包括:破坏内皮细胞,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动脉内膜持续受损;幽门螺杆菌感染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起血小板的凝集,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等。
-
幽门螺杆菌致冠心病的可能机制包括:慢性炎症;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促进同型半胱氨酸聚集;刺激内皮素分泌。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TP
既往有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明显减少或消失,这提示幽门螺杆菌是部分ITP的致病因子之一。
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除非有抗衡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应考虑接受根除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延缓或阻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并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甚至肠化生得到逆转,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在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发生前的个体中根除幽门螺杆菌以预防胃癌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在已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的个体中根除。此外,根除幽门螺杆菌也可给胃肠道外疾病(如IDA、ITP等)带来不同程度的获益。在中国临床上主要应用的经验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共包括7种方案:
▲铋剂四联方案中的抗菌药物组合(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外,健康管理也要注意,包括避免家庭性感染、保持口腔健康、戒烟、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和吃生的食物、食物多样化、注意补充营养物质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等。
参考资料
[1]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学组.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导意见[J]. 上海医学, 2022, 45(11): 737-741.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16): 1169-1189.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11): 745-7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09): 1137-1164.
[5] 赫捷, 陈万青, 李兆申, 等.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7): 827-851.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5): 289-303.
[7] Burucoa C, et al., (2017).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Helicobacter, doi: 10.1111/hel.12403.
[8] Rawla P, et al., (2019).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global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Prz Gastroenterol, doi: 10.5114/pg.2018.80001.
[9] Sugano K, et al., (2015). 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Gut, doi: 10.1136/gutjnl-2015-309252.
[10]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 等.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J]. 中华消化杂志, 2021, 41(4): 221-233.
[11]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 19(5): 397-402.
[12]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等.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J]. 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5): 310-316.
[1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肿瘤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理学组, 等. 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J]. 胃肠病学, 2021, 26(2): 91-111.
[14] 张瑞梅. 不同药物对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分析[J]. 健康大视野, 2020, (8): 92, 94.
[15] 李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08(18): 2251-225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