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使用八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2015-11-16 东北网 东北网
迷信老中医 很多人认为,中医医生越老医术越高,是真的吗?其实,年龄大的中医,相对来说对某一些疾病积累的经验会比较丰富,也有很多老中医医术高明,但绝不意味越老就医术越高。 如果医生不精研医术,不与时俱进,不实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仅凭经验吃老本,容易误诊漏诊。另外,年纪过大,体能衰退,在对病人了解病情时交流存在障碍,凭经验定方,如果疗效不佳,因多年的经验形成思维定势,很难重新为病人思考更
迷信老中医
很多人认为,中医医生越老医术越高,是真的吗?其实,年龄大的中医,相对来说对某一些疾病积累的经验会比较丰富,也有很多老中医医术高明,但绝不意味越老就医术越高。
如果医生不精研医术,不与时俱进,不实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仅凭经验吃老本,容易误诊漏诊。另外,年纪过大,体能衰退,在对病人了解病情时交流存在障碍,凭经验定方,如果疗效不佳,因多年的经验形成思维定势,很难重新为病人思考更换新的治疗方案。所以,不可迷信老中医,也不能看见年迈的中医就当专家。
迷信专家和头衔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医院的专家、主任医师,所以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哪怕在专家处看病半载没有疗效,仍坚持找专家看病。
中国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家诊务繁忙,病人众多,还往往身兼行政、科研等职务,并不能对每个病人认真花时间望闻问切,在没有仔细辨证论治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误诊。当然,并不是说找专家看病就会被误诊,只不过要提醒大家,迷信专家得担风险。
特别是一些专科的专家,由于看某一特定疾病时间已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自己特定的处方药,在病人众多来不及仔细思考时,会开出自己的经验方。但由于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经验方并不适合每个人,所以这样的经验方有时没效,于是就造成了误诊误治,还可能耽误病情。
迷信秘方、特效药
无论是医生自己还是病人,都会对流传的秘方、特效药感兴趣。秘方、特效药确实存在,但是它们的发现是很不容易的。并且,真正的秘方、特效药是极为少数的,所适应的疾病也是众多疾病的一小部分。
一些民间草医大多会擅长某些中药治疗某些疾病症状,但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对疾病的整体了解,病人服药后可能症状消失,就以为自己恢复了健康,其实疾病并没有真正痊愈,反而耽误了病情,而且容易出现草药造成病人肝肾损伤或死亡的结果。
还有一些如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癌症等许多病,在中、西医看来都是疑难病,是不可能存在秘方的。一味宣扬秘方特效药的多是利用病人病急乱投医和求速成的心态而打着中医中药的幌子行骗。
另外,一些老百姓看不起病,也会更倾向于找些快速而廉价的秘方灵药。
迷信中药可用“食疗”代替
许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生病了却担心药物副作用,认为不如平常吃饭顺带食疗。因为有此等认知,于是就冒出了许多“中医养生专家”和“食疗专家”。
药物治病,是靠其本身的偏性来纠正身体出现的偏差。药物的此等寒热偏性,古人称之为“毒”性。偏性越大,“毒”性越大,针对的病邪可能也相应越严重。故《黄帝内经》把药称之为“毒药”,所以我们说“是药三分毒”。
另外,食物也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但是因为偏性弱,可以用来做食品。小灾小病的,即病邪偏性不大的,能用食品纠偏,这可以叫“食疗”。如果身体情况需要用药物,却一味追求食疗,就容易延误病情。
而如果身体阴阳平和,却要赶时髦去吃一些书上或媒体里抄来的食疗养生方且长期食用,也容易产生新的病症。《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食物要经常搭配更换不同种类吃,每样都来一点,换着吃。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能“补益精气”。不能认为什么好就一直吃什么,或者什么要忌口就一点也不吃。
迷信“中药无害”
对中药,有人相信无论怎么乱吃中药也吃不出毛病,这些人是中成药、草药、药膳都敢往嘴里放,肚里咽,以身试药。生活中还常见不少人把药汤当“茶”饮,如自己没事儿把菊花、枸杞、麦冬、洋参、金银花等泡水饮用。对一些广告里宣传的“纯天然草药”、“纯中药”即认为安全无害,哪怕自己吃错了也不会出什么事。
事实上,中医中药是治病的。如前所说,药物存在偏性,必然会对身体形成影响,如果身体病了,那么药物就会针对疾病发挥作用,即“有病则病受之”,如果身体健康而随意服药,则“无病则人受之”。
认为中药越贵越好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结果是很清楚的。
药物应用的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药材虽然价格很高,但用在不适合的人身上,反而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补益药的滥用。现在随着用药安全知识的普及,大多数人都知道“滥用人参,毒如砒鸩”的道理。但即便是体虚者需要应用补益类药物缓缓调治的,也应辨明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选择最佳最适合的,而不应一味只追求价格高的名贵药物。
认为中医是“慢郎中”
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用药经验,中医能治病救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中医是“慢郎中”,不能用来看急症的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虽然中医基本能够涵盖西医可以看的病,但是在创伤外科方面没有西医强。另外,急救方面,由于抢救生命就在几分钟,输液和输血更有速度的优势。但是,急救不等于急性病。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许多的急症,都是靠中医来救治的。所以中医并不是慢郎中。平时比如一般的感冒、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均可以用中医治疗。常常三五帖即可痊愈,可以免去输液或手术之苦。
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患者,如胃肠病、血液病、肺病、关节病,常喜欢找中医调治,但是可能吃了很久中药都没有明显效果,有的病人会用“中医起效慢”来安慰自己,这其实也是错误的。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疑难慢性病,可能起效会慢一些,但绝不会“吃了很久而没有见效”,遇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你需要和你的主治医生好好沟通,重新调整治疗方药,或者寻求更高明的医生。
认为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人们之所以担心中药的副作用,除了一些药材本身具有毒性之外,还和大家进补过头引起不适有关。因为,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补药“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副作用。
正确的进补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不会被毒副作用所伤害。举例来说,如果气虚的人单纯补血,或血虚的人单纯补气,效果就不理想。而阴虚的人去补阳,阳虚的人去补阴,就会使身体更加糟糕。
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之所以要强调“辨证”,是因为中医对于进补是非常严谨的,比如人体的虚证,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则补法就有相应的益气、补血、滋阴、壮阳不同。如果不科学的进补,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很好学习好好学习
134
讲得好!
118
#误区#
65
#医药#
53
哈哈
165
中招了。我也觉得越老越值钱
143